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本院收治胃肠道间质瘤病人55例,实施常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率比常规CT平扫高,P<0.05。在55例病人中,有1例病人为食管肿瘤,有1例病人为十二指肠肿瘤,1例为结肠肿瘤,37例为胃部肿瘤,4例回肠肿瘤,6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肿瘤,5例为空肠肿瘤。其中15例病人属于恶性肿瘤,占比为27.27%,40例属于良性肿瘤,占比为72.73%。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良好效果,相较于常规CT平扫,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及诊断价值较为理想,可进一步控制误诊事件以及漏诊事件的发生,能够为良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相应信息,有利于病人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比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3月期间到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的8612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胃间质瘤的患者纳入试验,将肿瘤直径≤5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外科组各43例,外科组接受传统外科手术,内镜组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评估进行对照分析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内镜组患者手术并发症16.284.65%[1]低于外科组39.5320.93%、治疗后,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费用等手术相关指标均小于外科组、手术费用高于[2]外科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镜组与外科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粘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不仅能优化肿瘤治疗术的手术指标,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优势显著,可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的6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运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实施检查,将病例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检查和联合诊断的效能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结果可见,60例患者中阳性50例,阴性10例,同单独诊断方法对比,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更高,误诊漏诊率更低(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MRI的运用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的准确性更高,能够大大降低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可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搜集了自2018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局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及伴有肝转移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的阳性比率、伊马替尼治疗的疗效,以及这些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伊马替尼有效率为79.4%。CTC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GIST靶向治疗效果。结论: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能够评估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疗效,从而为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类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论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对实验组患者行CT影像组学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每组患者均为80例,以最终的病理检测作为对比金标准,判断两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结果:在最终的病理性检测中发现这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性确诊为恶性的有10例,良性有70例,其中在CT影像组学的检测中,检测出恶性患者10例,良性患者70例,误诊0例,而采用胃镜检查的患者检查出恶性患者20例,良性患者60例,CT影像组学的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胃镜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影像组学的检测方法其检测准确率更高,能够在临床进行大量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数据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诊的6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患者均接受普通CT诊断和64排螺旋CT诊断,以病理活检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共56例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活检检出率为93.33%。NIH分型结果显示,34例低危肿瘤患者、11例危险肿瘤患者、11例高危肿瘤患者。普通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3%、57.14%、78.33%、93.48%、28.57%,64排螺旋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6%、80.00%、95.00%、98.15%、66.67%,64排螺旋CT诊断效果优于普通CT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不同分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不同时期CT值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具有与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以提示肿瘤的危险等级,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关注一例35岁男性患者,因胃间质瘤术后吻合口梗阻而进行二次手术的护理情况。患者于术后发现胃排空障碍,经禁食、胃肠减压等措施处理后情况未见明显改善,随后进行了二次手术。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详细记录和分析了患者在二次手术后的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及常规监护。研究期间,患者恢复速度从通常的25天缩短至15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35%下降到5%。本研究强调了综合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对于促进胃间质瘤手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本研究关注一例35岁男性患者,因胃间质瘤术后吻合口梗阻而进行二次手术的护理情况。患者于术后发现胃排空障碍,经禁食、胃肠减压等措施处理后情况未见明显改善,随后进行了二次手术。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详细记录和分析了患者在二次手术后的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及常规监护。研究期间,患者恢复速度从通常的25天缩短至15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35%下降到5%。本研究强调了综合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对于促进胃间质瘤手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 要: 目的 总结 1 例颅内动脉瘤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困难脱机的护理经验。 方法 根据该患者的护理难点, 在呼吸系统管理、 原发疾病管理、管道管理、营养支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病因治疗,感染控制,不断调整脱机锻炼计划,加强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患者最终成功脱机。结论 呼吸机应 用中出现脱机困难的现象较高,找出引起脱机困难的病因 , 祛除病因及序贯脱机,在脱机锻炼过程中及时地进行 感染控制、心肺功能评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行之有效地进行脱机锻炼计划 , 加强营养和术后病情观察,可以极大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的成功做法,提升治疗品质。方法:从2022年3月—2023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间质瘤的病人中选取106例,依照病人进院先后次序把其随意分成对照组48例,实验组58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取惯常治疗,实验组以此为基本,以快速康复理念开展治疗,对比2组病人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花费与病人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5.92±3.72)d,住院时长(9.10±4.79)d,住院花费(8291.42±5909.07)元,都比对照组少,存在统计学差别(t值依次是7.80,10.23,7.56;P<0.05);病人满意率方面,实验组是(98.56±1.12)%,对照组是(92.00±1.65)%,存在统计学差别(t=432.59,P<0.05)。结论: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既安全又富有成效,准确周到的治疗办法是手术取得预期效果、让病人及早康复的强力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的成功做法,提升治疗品质。方法:从2022年3月—2023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间质瘤的病人中选取106例,依照病人进院先后次序把其随意分成对照组48例,实验组58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取惯常治疗,实验组以此为基本,以快速康复理念开展治疗,对比2组病人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住院时长、住院花费与病人满意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手术之前的等候时长(5.92±3.72)d,住院时长(9.10±4.79)d,住院花费(8291.42±5909.07)元,都比对照组少,存在统计学差别(t值依次是7.80,10.23,7.56;P<0.05);病人满意率方面,实验组是(98.56±1.12)%,对照组是(92.00±1.65)%,存在统计学差别(t=432.59,P<0.05)。结论:在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运用快速康复理念,既安全又富有成效,准确周到的治疗办法是手术取得预期效果、让病人及早康复的强力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3年3月~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以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检测患者的免疫组化标记物(S-100、Desmin、SMA、DOG-1、CD117、CD34),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S-100、Desmin、SMA的阳性表达率较低;DOG-1、CD117与CD34的阳性表达率较高。结论 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的方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为临床评估、判断患者疾病提供参考,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小间质瘤与腹腔镜治疗的对比分析。方法:收集 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及同期行腹腔镜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了对照组(腹腔镜)和观察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两组,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临床治愈性切除率,术后的不良预后问题略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小间质瘤效果优于腹腔镜,患者的术后恢复结果较好,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