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心护理干预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组对照原则展开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我院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共抽选56例,研究项目立项、终止时间分别为2019年11月、2021年1月,将组别设置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8名,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烧伤瘢痕恢复情况以及情绪质量改善。结果:研究组患者烧伤瘢痕恢复占轻度人数更多,患者情绪质量参数评分更低,P<0.05。结论: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术后护理期间,采取精心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恢复能力,降低创伤影响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男性患儿,年龄4~12岁,其中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为Ⅱ度者10例、Ⅲ度者8例,均应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手术分3期进行,Ⅰ期于额顶部埋置1个额定容量为300~500 mL的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扩张时间为4~6个月,总注射生理盐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1~3.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皮瓣转移,其中皮瓣面积为18 cm×9 cm~23 cm×13 cm,瘢痕切除、挛缩松懈后继发创面面积为16 cm×8 cm~21 cm×11 cm。3~4周后行Ⅲ期皮瓣断蒂及蒂部复位。记录置入扩张器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皮瓣血管蒂类型,Ⅱ期术后皮瓣存活及瘢痕整复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年颈部活动度和颈颏角,随访术后颈部外观、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3期手术,置入扩张器额定容量为300 mL者6例、400 mL者9例、500 mL者3例,注射生理盐水量630~1 500 mL。13例患儿皮瓣血管蒂类型为双蒂、5例患儿皮瓣血管蒂类型为单蒂。17例患儿皮瓣全部存活,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均一次性整复;1例患儿单蒂皮瓣Ⅱ期术后远端血运欠佳,坏死长度约2.5 cm,术后10 d去除远端坏死组织,重新调整皮瓣位置后创面完全封闭。术后随访6个月~3年,18例患儿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得到矫正且未复发,皮瓣不臃肿、质地柔软,颏颈外观良好,术后1年颈部前屈活动度、后屈活动度、左侧屈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和颈颏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43.10、22.64、27.96、20.59、88.42,P<0.01)。额部供瓣区切口位于发际线内,瘢痕轻微且隐蔽。扩张器置入部位未观察到颅骨凹陷等并发症,患儿家属对整复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额顶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能够明显改善颈部外观和功能,术后瘢痕挛缩不易复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整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式护理在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新生皮肤的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周内患者,将1—6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常规护理的55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1~65(40±17)岁;将7—12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序贯式护理的54例患者纳入序贯护理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8~57岁(37±11)岁。统计2组患者首次治疗(以下简称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中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和VSS总分及四项目瘙痒量表(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FIIQ总分,治疗1年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相近(P>0.05)。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VSS中的柔软度评分及VSS总分,治疗6个月VSS中的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治疗1年VSS中的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VSS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2.51、-3.37,-2.05、-3.28,-3.12、-5.86、-4.63、-5.56、-6.76,P<0.05或P<0.01)。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3个月FIIQ中瘙痒对睡眠的影响评分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FIIQ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Z值分别为-4.17、-6.56、-5.53、-5.84,P<0.01)。治疗1年,序贯护理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3%(52/5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8%(45/55),χ2=5.83,P<0.05;序贯护理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Z=-4.49,P<0.01)。治疗期间,序贯护理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而常规护理组中有3例患者创面出现瘙痒、周边红疹,经换药治疗后改善。结论序贯式护理能有效提升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患者新生皮肤瘢痕预防及管理效果,改善患者瘙痒,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8例,年龄5~46岁,瘢痕挛缩畸形病程5个月~8年,颈部瘢痕挛缩程度为Ⅰ度者1例、Ⅱ度者9例、Ⅲ度者1例。Ⅰ期根据颈部瘢痕大小在背部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扩张时间为4~12个月,总注射生理盐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0~3.5倍。Ⅱ期切取面积为10 cm×7 cm~24 cm×13 cm的扩张胸背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面积为9 cm×6 cm~23 cm×12 cm的创面。将胸背动静脉的主干与面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4 d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供区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瘢痕增生挛缩情况,颈部功能恢复情况,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术后14 d,10例患者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中央皮肤出现瘀斑和表皮坏死,经2周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14 d,11例患者皮瓣供区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10例患者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1例患者皮瓣轻度臃肿;11例患者皮瓣和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挛缩不明显,颈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扩张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整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后,颈部外观、功能恢复良好,且皮瓣供区损伤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中联用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与智能低辐射剂量CT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88例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患者,两组患者检查期间均选用CT智能最佳管电流调节技术和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实验组(44例,应用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对照组(44例,应用常规对比剂用量)。对比两组对比剂用量、受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对比剂用量(43.31±5.71)ml,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有效剂量(ED)(4.21±0.33)msv、CT剂量指数(CTDIvol)(16.22±0.73)mGy,较之于对照组,P>0.05;组间各项图像质量参数比对呈P>0.05。结论:将个性化低对比剂用量与智能低辐射剂量CT技术联合应用于头颈部动脉CTA临床检查中不仅能够确保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达标,同样可减少患者受辐射剂量,检查更安全更可靠,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皮肤软骨瘤是一种软骨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本文报道1例4岁儿童,右颈部有一蚕豆大小的肿物,质地硬。镜下观察组织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皮下纤维组织内可见两处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成熟透明软骨构成的细胞岛,软骨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S-100蛋白阳性,p53阴性。病理诊断为皮肤软骨瘤。该疾病主要与软骨性错构瘤、骨膜软骨瘤、滑膜软骨瘤及皮肤混合瘤相鉴别。手术全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不完整可能导致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例头颈部CTA检查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结果:在292例头颈部CTA影像资料中,正常病例仅为31.5%,动脉瘤、血管畸形占比高达20.89%。结论:通过不同年龄段检查的比较分析,充分体现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给予颈部血管彩超检测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确切,但与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该方法仍存在一定不足性,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患者情况,结合其他诊断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考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手烧伤创面修复及后期功能恢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手深度烧伤患者于伤后3-6天行切削痂植皮,皮瓣移植,人工真皮覆盖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予以早期功能锻炼,创面愈合后进行抗瘢痕治疗,根据随访情况,后期3-6个月行整形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深度烧伤创面均得到有效救治,大部分功能恢复满意,部分患者外观满意。结论 深度手烧伤通过早期手术,后期功能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