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交界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交界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3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肋关节后方。7具导管于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面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交界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是决定手术显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 标签: 颈椎 胸椎 减压术 外科 骨折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枕交界推拿治疗在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64例患有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 A(枕交界推拿治疗)组和 B(常规脊柱推拿治疗)组,评价疗效。结果 A组 VAS评分、肩旋转度优于 B组( P<0.05)。结论 性眩晕应用枕交界推拿治疗,可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提高肩颈部位的活动度,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推拿方法。

  • 标签: [ ]颈性眩晕 枕颈交界处推拿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界处肿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5~74岁,平均48岁,中位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疾病15例,吸烟20例,0.1~2.0包/天。无症状查体发现43例,≥1个症状者20例。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36例,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手术22例,胸腔镜探查联合锁骨上切口3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半蛤壳(Hemiclamshell)切口1例。其中开放性手术包括前路术式24例(锁骨上切口13例,经胸骨切口8例,经锁骨切口2例,胸骨正中劈开1例)、前外侧术式8例(Hemiclamshell切口6例,天窗切口2例)、后路术式1例、后外侧术式2例、锁骨上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径路、切除程度及肿瘤类型等。结果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61例(96.8%),R1切除2例。神经鞘瘤27例,纤维组织来源肿瘤6例。总体3年生存率88.9%(56/63),总体5年生存率84.1%(53/63)。结论交界处肿瘤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有助于交界处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规范化。

  • 标签: 肿瘤 颈胸交界区 手术入路 半蛤壳切口
  • 简介:交界(craniocervicaljunction,CCJ)系围绕枕骨大孔的枕骨、寰椎、枢椎及其周围韧带等组织共同构成的解剖功能复合体.这一骨性复合体使得颅颈部在维持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同时,这些骨、韧带结构包绕了延髓、延交界以及上髓.故而,颅交界的异常可引起神经、血管损害以及脑脊液的动力学改变.笔者拟就颅交界的解剖及生物力学、颅交界不稳定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综合报告如下.

  • 标签: 颅颈交界区 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螺钉内固定术 CT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颅交界畸形不同外科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690例颅交界畸形患者资料。其中,枕骨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9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10例,单纯后路减压术治疗90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3-13(平均8.20±4.34)分,术后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情况进行1-14个月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为7-16(平均12.13±3.38)分,较术前分值显著提高(t=-5.976,P=0.002)。术后3d颈椎CT显示所有患者的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脱位完全复位者485例,髓MRI显示脊髓形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3月颈椎CT显示骨性融合良好,髓MRI显示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改善者512例。结论根据患者颅交界畸形是否稳定而选择不同术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关节不稳定性 复位 骨螺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rapdoor手术治疗儿童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经Trapdoor手术方式治疗的23例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4例;中位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6个月18 d~8岁7个月;手术时肿瘤最大径为(5.31±2.57)cm。根据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SSN分期):Ⅲ期10例,Ⅳ期13例。按照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qncology group,COG)进行危险度分组:中危9例,高危14例。所有患儿均经前正中"C"型切口(锁骨上、胸骨正中及肋间切口),暴露锁骨后方及胸腔进行肿瘤切除,骨骼化大血管。记录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所有患儿的复发、生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达到肉眼全切。手术时间为(3.81±1.64)h,术中出血(57.65±28.61)ml。26.1%(6/23)的患儿发生并发症。3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肺不张伴肺炎,2例出现肋骨骨折,1例出现乳糜漏,通过治疗均得到恢复,未出现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术后复查增强CT影像均未见肿瘤残留。临床随访3个月至3年,共有17.4%(4/23)患儿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2例为手术部位,另2例为转移灶),均为Ⅳ期高危组。3例患儿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中2例死因为疾病进展,另1例为化疗骨髓抑制后严重感染。结论Trapdoor手术方式在术中视野暴露、手术完全切除方面具有优势,且并发症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作为治疗儿童交界处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种选择方法。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胸部 手术入路 半蛤壳切口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 对 交界 手法 治疗 来观察 锁乳突肌 表面肌电图 变化和最大张口程度是否可以改善 。方法 选取 60 名上交叉综合症患者,随机 1:1:1 分为治疗组、推拿组、对照组。分别给予龙氏治脊疗法、传统推拿及休息对照三种方法,每组治疗 2 周,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张口最大距离及双侧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颅交界畸形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枕固定的颅交界畸形患者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吞咽困难分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影像表现、颈椎序列测量值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5例,其中吞咽困难组13例,无症状组1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52%。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后组颅神经症状、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组与无症状组术后CCA[(129.1±9.6)°vs(137.9±7.1)°]、dCCA[(-4.1±4.0)°vs(6.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与术后CCA、dCCA有相关性。结论颅交界畸形后路枕固定术后吞咽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术后斜坡椎管角缩小有关。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吞咽困难 上颈椎序列 斜坡椎管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L"形切口在交界处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形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形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例患者出现乳糜,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在交界处肿瘤的切除术中,倒"L"形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根部的肿瘤。

  • 标签: 肿瘤 颈胸交界处 手术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针对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对该区地震活动性作初步分析、探索,以期在该区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 标签: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交界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44例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交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44例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39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取得的临床结果满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症状;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出院时,预后良好37例,差6例,死亡1例。术后,本组发生颅神经损伤2例、皮下积液5例、脑脊液漏1例以及脑干或脊髓血管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结论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交界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

  • 标签: 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 颅颈交界区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咳嗽重塑锻炼在颅交界畸形术后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交界畸形行后路1侧块-2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后带气管插管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锻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同类手术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传统呼吸锻炼基础上实施咳嗽重塑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咳嗽力量、白卡试验及气管插管带管时间、平均住院日、拔管后24 h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气道管理效果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咳嗽力量强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31);试验组的白卡试验阳性率(82.5%,33/40)高于对照组(55.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0,P=0.008);试验组的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中位数为18.25 h,短于对照组的43.00 h(Z=-2.728,P=0.006);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8,P=0.004)。两组患者的拔管后24 h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咳嗽重塑锻炼可以增强颅交界畸形患者的咳嗽力量,缩短气管插管带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呼吸锻炼 咳嗽重塑锻炼 颅颈交界区畸形 内固定术 呼吸道并发症
  • 简介:摘要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anal problem,DJP)是脊柱矫形融合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脊柱固定融合手术量逐年增加,术后发生远端交界性问题也随之上升。与近端交界性问题相比,远端交界性问题发生率低,但临床症状重,手术翻修率高。远端交界性问题包括远端交界性后凸和远端交界性失败。远端交界性后凸目前使用的定义较混乱,但最常用的是末次随访远端交界角>10°,并较术前增加10°。远端交界性失败有6种类型:腰椎前凸丢失、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下方椎间盘急性楔形变、LIV骨折、LIV远端椎体骨折、LIV内固定失败、固定远端发生椎管狭窄或不稳。发生DJP的可能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个体因素、手术因素及影像学因素,包括:体重、年龄、脊柱畸形类型、骨质疏松、远端固定椎的选择不当、髋关节疾病、畸形位置、手术入路、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融合节段过短、不同内固定器械、LIV位于L5、下端固定至S1、不恰当的手术操作、术后脊柱序列恢复不佳等。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是否需要翻修以及翻修策略等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目前DJP的诊断标准、发生率、危险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的文献综述,旨在提高对远端交界性问题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2002~2005年期间,采用、胸部同时按摩正骨手法治疗落枕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正骨手法治疗 落枕 胸部 同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1个月余;影像学检查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有钙化及脂肪成分,误诊为畸胎瘤;术后病理为EHE。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影像学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