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非腹部手术史预测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预测因子进行探讨,建立预测模型,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为小肠梗阻的71例患者资料,对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手术治疗的预测模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男性34例,占47.8%,女性37例,占52.2%。71例患者中病因明确的有41例(57.7%),病因不明的有30例(42.3%)。患者的高热、心率减弱、腹痛、腹痛进行性加重、恶心、呕吐、压痛、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减弱等9个危险因素与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方案制定有所联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根据其作用强度,依次是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进行性加重、腹部压痛、腹膜炎体征以及肠鸣音减弱等。根据预测模型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准确度为75.7%,敏感度为67.3%,特异度为82.1%。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是判断非腹部手术史在预测小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对保守治疗在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间30例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改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了解患者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治疗痊愈的21例,占比例的70%;治疗有效的7例,占比例的23.3%;治疗无效的2例,占比例的6.7%。患者治疗前腹胀27例,治疗后腹胀4例;治疗前腹痛29例,治疗后2例,治疗前恶心、呕吐19例,治疗后3例;治疗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0例,治疗后2例,患者前后情况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发生肠道坏死状况。结论非手术治疗在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当中的误诊原因,从而提出解决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复查确认为误诊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得到的数据,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60例误诊患者当中,常见的误诊病因有粘连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急性假性结肠梗阻、食团性肠梗阻以及蛔虫性肠梗阻等,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病因误诊的首要因素(P<0.05)。结论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肠梗阻误诊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除去粘连性肠梗阻,其他病因引起的肠梗阻也是不能忽视的,医疗人员也要对其同样重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部手术后并发非高位肠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以近两年我院腹部手术后并发非高位肠瘘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禁食加用生长抑素的方式治疗;治疗组有患者35例,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68.57%)与总有效率(9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0%、62.5%),且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住院时间与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腹部手术后并发非高位肠瘘的有效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腹部手术后并发非高位肠瘘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出现肠瘘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4.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应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实施腹部手术后出现肠瘘并发症的患者,具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