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异形桥梁在城市桥梁设计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双塔间具有拉索的斜拉桥便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在目前的建设当中,双塔间具有拉索的桥梁其桥塔均为对称式,塔间索对两塔的作用效应具有对称性,而本文研究的寿春西路桥为国内首座具有塔间索的非对称双斜塔斜拉桥,塔间索的影响效应对主、副桥塔的影响效应不同。本文建立了其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塔间索M索的初张索力分别进行-20%,-10%,+10%,+20%的增减变化,研究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响应,讨论了塔间索对于非对称桥塔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主、副塔在上塔柱塔根处及塔中处的截面应力变化规律均不相同,主、副塔塔中位置的累计位移变化量不具有同步性。
简介:摘要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内皮细胞,参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ADMA的代谢与它在CK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简介:摘 要:针对火电机组除尘器滤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差压高、易破损这一现状,结合设备实际情况,研发出新型复合除尘滤料,在除尘器改造中进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新型复合滤料的技术创新点和成功应用的实例。 关键词:三维非对称; 氟醚复合;除尘器 1、前言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大气污染物中60%的烟尘来源于煤的燃烧。袋式除尘器作为一种高效除尘技术,已在燃煤锅炉烟气除尘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燃煤锅炉除尘行业中,在燃煤锅炉袋式除尘器上成功使用的滤料主要为PPS、P84针刺毡以及PPS和P84复合滤料等。国内滤料选用目前主要以PPS针刺毡为主。电厂锅炉除尘使用的袋式除尘器要求与锅炉设备大修期同步,30000小时成为火电厂要求的基本使用期。其中,PPS针刺毡在燃煤电厂的应用有成功也不乏失败的案例。 2、袋式除尘器滤料应用情况 由于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条件比较恶劣,滤料寿命面临严峻考验。国内燃煤锅炉的烟气条件比较复杂,特别是在燃烧高硫煤的除尘工况,除尘器经常在酸露点以下运行,易形成酸结露现象,使PPS滤料氧化腐蚀,导致滤料在短期内失效,无法保障除尘器的安全运行。同时,因为实际工况烟气成分复杂及PPS纤维自身极易被氧化等的特性,导致其在高温、高氧、高硫工况应用中发生破袋的案例增多,PPS滤料在实际工况中的应用也受到限制,脱硝系统的投入导致使得除尘器运行过程中滤袋差压进一步升高,严重影响了烟风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性、耐磨损、低阻、高效、长寿命的滤料也成为新型滤料开发的方向,其成功开发和应用,将大大改善工业尾气烟尘控制的成本,从而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3、滤料的研发 3.1三维非对称微孔结构氟醚复合滤料介绍 三维非对称微孔结构氟醚复合滤料是针对高温、高氧、高硫条件而开发的高性能针刺毡滤料。该复合滤料系以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苯硫醚(PPS)纤维为主要原料,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与配方优化,利用先进的无纺针刺工艺制作成毡,再经高温热定型、化学后处理及烧毛压光等多种技术制作成滤袋。具有过滤精度高、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可广泛用于火电行业尾气治理及其他高温烟气治理相关领域。 3.2创新点 3.2.1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分析滤料失效原因(发明专利)。同时,结合模拟现场的工况条件下进行试验,提前发现滤袋隐患,提高除尘器安全可靠性。 首次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方法(DFT)对PPS的氧化失效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预防PPS滤料在实际工况中的失效反应;并通过对某燃煤电厂锅炉袋式除尘器用PPS破损滤袋样品进行了性能分析,通过电镜扫描、断裂强力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差热分析对PPS破袋与新袋进行对比,分析了PPS滤料失效的原因。 从红外、差热、电镜分析结果表明,PPS破损滤料受到严重的化学腐蚀。PPS纤维被氧化、磺化,纤维大范围断裂,强力消失,耐热性能下降而失效。进一步验证,PPS纤维的化学腐蚀主要是因烟气中的SOx形成酸结露造成的。 3.2.2通过优化配方设计,引入新型填充技术及合理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了PPS(聚苯硫醚)纤维与PTFE(聚四氟乙烯)纤维的优势,成功解决了单一组分PPS纤维耐氧化性差、耐温性一般,PTFE纤维针刺毡强力低、热收缩大等问题。并结合新型后处理工艺对复合滤料表面进行了抗氧化涂层处理,明显改善了滤料抗氧化、抗酸结露、耐磨性能。 聚苯硫醚(PPS)纤维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良的电绝缘性能,但在高温下很容易发生交联或氧化反应,使得聚苯硫醚纤维颜色发黄、强度降低等,当工况中烟气含硫气体、氧气浓度较高,且湿度大时,易发生结露现象。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易清灰等性能,但其加工较为困难,却价格较高,难以普遍推广应用。本项目采用独有的配方技术及结果设计,将两种纤维以10~50%的PPS纤维与50~90%PTFE纤维复合针刺,采用PTFE长丝基布,充分发挥了两种纤维的优势,降低了成本。采用发泡涂层技术,在滤料表面形成微孔结构,改善该复合滤料耐磨损、耐腐蚀性能,解决了聚苯硫醚抗氧化性较差的问题,且大大提高了聚苯硫醚的耐温性,从而提高滤料的寿命。 3.2.3创新性使用三维非对称结构,有效解决了过滤效率与阻力的矛盾,最大限度防止粉尘穿透,过滤效率达到99.99%,确保除尘器阻力降低。 传统的均质滤料结构,表现为深层过滤(如图1所示),难以实现过滤效率与阻力的矛盾,虽可以满足过滤要求,但难以控制对微细粉尘的过滤效果。 图 1 滤料的结构设计——单一纤维结构 多层纤维复合的滤料结构,表现为类表面过滤(如图2所示),表面异型或超细提高了过滤精度,实现了不同材料的互补,但存在层间明显的“界面效应”不利于过滤的顺利进行。 图 2 滤料的结构设计——多层纤维复合结构 采用“三维非对称结构设计”,同细度的聚苯硫醚纤维与聚四氟乙烯纤维在工作截面呈梯度分布(如图3所示),实现了滤料剖面方向上孔径连续分布和不同纤维的“Z方向梯度渐进”变化,有效解决了过滤效率与阻力的矛盾,具有“表面过滤”高效低阻的特性,最大限度防止粉尘穿透,过滤效率达到99.92%,确保稳定的运行阻力。 图 3 滤料结构设计图——三维非对称结构 经对比不同滤料结构设计对滤料阻力的影响(如图4所示),三维非对称结构有效平衡的阻力与过滤效率的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单一纤维结构差压最高,多层纤维复合结构居中,三维非对称结构差压最低。 图4 不同滤料结构设计对滤料压差的影响 4、应用效果 张家口发电厂4号机组电-袋复合型除尘器改造中,首次采用了三维非对称氟醚复合滤料,在历经除尘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除尘效率,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20mg/m3,性能稳定。达到了超低排放脱硫系统入口烟尘浓度要求。 图5两台除尘器实际运行差压曲线对比 三维非对称氟醚复合滤料相对常规滤料在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对比张家口发电厂3号机组电-袋复合型除尘器应用的常规滤料,应用三维非对称氟醚复合滤料的4号机组平均差压降低了300Pa(如图5所示),单台吸风机电流下降了55A,年节电量达53.73万度,按0.4元/Kwh计算,年节省费用21.492万元。项目实际取得成功,推广应用于多个电力企业,效果良好。 5、结语 本项目的成功开发,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滤料,有利于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运行能耗、延长滤袋使用寿命、提高了排放精度,值得在火电行业广泛推广.对于电力系统的超低排放和近零排放工程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对其他工业尾气除尘环保科技领域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显著。改造后除尘器整体差压进一步降低,滤袋寿命有所延长,风烟系统阻力与能耗也随之降低,提升了除尘器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既有良好的设备安全效益又有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蔡伟龙等. 我国袋式除尘高温滤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环保产业,201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相关因素,并了解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双眼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GPS)中确诊的POAG患者,分析双眼眼部参数,包括眼压、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视野平均偏差(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盘沿面积、视盘面积、杯盘比、视杯容积。非对称性视野损害定义为双眼视野MD的绝对差值≥5 dB,根据此标准将受检者分为对称组和非对称组,分析2组眼部参数与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关系。非对称组进一步行双眼间眼部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OAG患者142例(284眼),对称组92例(64.8%),男39例(42.4%),年龄(65.3±1.0)岁;非对称组50例(35.2%),男32例(64.0%),年龄(67.6±9.1)岁。男性[OR=4.52,95%可信区间(CI):1.90~10.73,P=0.001]、较差眼的CCT较薄(OR=0.97,95%CI:0.95~0.99,P=0.003)、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OR=1.10,95%CI:1.04~1.15,P<0.001)为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危险因素。非对称组中,视野损害较重眼相比对侧眼,其平均RNFLT较薄(Z=-7.80,P<0.001),盘沿较窄(t=-4.97,P<0.001),视盘面积较大(t=2.38,P=0.02),平均杯盘比(Z=-4.51,P<0.001)和垂直杯盘比(Z=5.16,P<0.001)均较大,视杯容积较大(Z=-3.31,P<0.001),但双眼间眼压、等效球镜度(SE)、AL、CCT、LT和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CCT较薄、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为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其双眼中的较大视盘眼,更容易发生视神经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 MIOL )后日、夜、日近、夜近 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 CS ) 与眩光 CS 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 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植入术的患者 84 例( 168 眼)为研究对象,其中主导眼植入 Lentis Mplus LS-313 MF15 IOL (视近区位于颞上方) ,另一眼植入 Lentis Mplus LS-313 MF30 IOL (视近区位于鼻下方) 。观察术前、术后 1m 、 3m 、 6m 患者日、夜、日近、夜近 CS 和眩光 CS 。结果: 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后,无眩光和眩光状态下, 1.8 c/d 、 3 c/d 、 6 c/d 、 12 c/d 、 18 c/d 、 24 c/d 各空间频率的日、夜、日近、夜近 CS 值均比术前显著增高( P 值均< 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后 CS 得到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胱抑素C(CysC)在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80例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医院体检8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ADMA、CysC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ADMA、CysC对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ysC、AD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31.51 ± 19.09)mmHg (1 mmHg=0.133 kPa)比(126.48 ± 16.68)mmHg、(91.11 ± 16.35)mmHg比(86.89 ± 10.71)mmHg、(74.39 ± 15.22)次/min比(70.09 ± 13.01)次/min、(4.51 ± 1.12)mmol/L比(4.15 ± 0.92)mmol/L、(1.91 ± 0.63)mmol/L比(1.60 ± 0.65)mmol/L、(2.59 ± 1.13)mmol/L比(2.27 ± 0.85)mmol/L、(1.01 ± 0.22)mg/L比(0.79 ± 0.16)mg/L、(20.17 ± 6.38)ng/L比(11.88 ± 4.22)ng/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56.45 ± 9.21)%比(60.87 ± 10.02)%、(1.56 ± 0.63)mmol/L比(1.76 ± 0.6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ysC、ADMA是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C鉴别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灵敏度为71.67%,特异度为73.17%;血清ADMA鉴别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的AUC为0.862,灵敏度为71.67%,特异度为87.80%;二者联合诊断AUC为0.910,灵敏度为85.56%,特异度为84.15%,明显高于CysC、ADMA单独检测(Z=4.897、3.335,P<0.05)。结论血清ADMA与CysC水平检测在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观察、学习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简介:摘要: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应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我们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设计了本堂课。下面将从六个方面对该堂课的教案设计进行说明,其中包括:(1)内容和内容解析;(2)目标和目标解析;(3)教学过程设计;(4)目标检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