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溶液联合无菌纱布湿敷治疗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PICC置管后置管周围皮肤出现过敏症状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溶液联合无菌纱布湿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溶液联合无菌纱布湿敷对处理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的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16.00%)(χ2=4.00,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患者经过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各项身体指标,比较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法,随机抽选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心内科科患者220名,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参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分析观察组与参照组患者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各项生理参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6%,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参照组一次成功率为88%,并发症发生率为5.64%。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手术风险更低,可以将该种疗法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脐静脉联合中心静脉置管术(UVC-PICC)在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穿刺置管中的应用及置管疼痛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新生儿科NICU病房的60例重症患儿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UVC-PICC置管术组)和对照组(浅静脉置管术组),每组3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及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两组置管前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表现、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IPS、PIPP评分在开始置管、置管完成时、置管后5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开始置管、置管完成时、置管后5minNIPS、PIPP评分较置管前5min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应用UVC-PICC术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可减轻患儿穿刺操作性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静脉置管是医院常见的治疗操作,然而,由于操作中的无菌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本文旨在探讨静脉置管护理中的无菌操作与感染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无菌操作在静脉置管过程中的关键性,包括手部消毒、穿刺点处理等技术细节。其次,探讨了不同操作环境下感染风险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规范化操作流程来降低感染发生率。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无菌操作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70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体会。方法介绍70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穿刺点的选择。结果700例患者其中一针穿刺成功638例(占91.1%),再穿刺成功59例(占8.5%),穿刺失败3例(占0.4%)总穿刺成功率99.6%。由穿刺置管引起的并发症共88例(占12.5%)。结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广泛,在穿刺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术者熟悉静脉解剖,技术熟练,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顺利完成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