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的无陪护理所产生的风险因素并对其研究、试行、改进。方法针对新生儿室可能构成风险的因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通过我科实行新生儿无陪护理以来作为观察组,与原来未实行无陪护理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风险管理实施之前发生护理缺陷显著高于实施之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低于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结论无陪新生儿室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因素,但可通过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新生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输液风险及护理对策。方法:临床资料源自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无陪护新生儿病房输液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数据, 2017年 1月 -12月实施基础护理,对新生儿无陪护病房输液的风险进行分析,根据获得的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结果:实施后的输液流程完成率 98.0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97.00%、规范观察穿刺部位率 100.00%相较于实施前 91.00%、 89.00%、 90.00%高, P< 0.05。结论:无陪护新生儿病房输液过程中的风险较多,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的作用明显,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2011年3月~2012年2月(试验组)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程序化管理。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新生儿护理风险项目清单及其各种类型护理风险干预措施,入院首次护理风险评估由专业组长执行,各班风险评估及其管理责任由带班组长负责,登记此期间护理差错事故、护理缺陷及投诉情况,并与2010年3月—2011年2月做历史对照。结果实验组发生护理缺陷12例,其中皮肤损伤3起,输液外渗8起,其他1起,护理投诉8起;对照组发生护理缺陷41例,其中皮肤损伤12起,输液外渗25起,其他4起,护理投诉25起。两组护理缺陷及投诉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实施程序化护理风险管理,可增加护理风险管理的预见性,避免风险评估的差异性,进一步明确风险责任,保证患者护理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 238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 119例)与对照组( 11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无陪护新生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应用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方案分成两组,将实施常规护理的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渗出臀红、脱出液体与留置套管针均为1例(0.64%),护理缺陷总发生率为1.92%(3/156);对照组分别为8例(5.56%)、9例(6.25%)与8例(5.56%),护理缺陷总发生率为17.36%(25/144),由此可知观察组护理缺陷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应用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中有利于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增加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项管理制度。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家属陪护和护工陪护对老年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8年 12月急诊病区收治的老年患者 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护工陪护方式,研究组采取家属陪护方式,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一周后,研究组 HAMA 及 HAMD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较于护工陪护方式,老年患者采取家属陪护方式,更有利于降低他们的焦虑抑郁水平,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波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操作流程( SOP)在神经外科职业陪护专科陪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效果。 方法:选择65名职业陪护应用 SOP的培训方法实施专科陪护技能培训。 结果:将65名职业陪护培训前后 晨交班与晚查房检查、病员满意度调查、专科陪护技能考核情况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应用SOP培训,有利于规范职业陪护服务行为,掌握专科陪护技能,缩短岗位适应期,提高职业陪护整体素质和专科陪护工作胜任能力,为培养“专科化”职业陪护奠定基础。 同时患者及家属放心、信赖,增加了陪护需求,陪护收益得到了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协助护士完成一级及危重患者生活护理,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使患者、陪护、医院三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