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血脑损伤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刺对本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也为揭示针刺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将针刺缺血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针刺,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合并吸入低氧混合气体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用生化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针刺对HIBD大鼠脑组织ATP酶活性及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并用迷宫实验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智能的影响.结果针刺可明显提高HIB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ATP酶活力和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并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论针刺对HIBD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提高脑组织ATP酶活性、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有关.

  • 标签: 针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ATP酶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HIBD
  • 简介:大量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参与缺血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们或者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或者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促进损伤修复。因此拮抗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敲除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以及促进其对神经干细胞的靶向作用有可能治疗缺血脑损伤。广谱趋化因子拮抗剂的开发,趋化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都有希望的方法,需要加强探索。

  • 标签: 趋化因子 缺血性脑损伤 拮抗剂 基因 神经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急性缺血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脑损伤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对患者加以常规治疗,实验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点,对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脑损伤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也得以改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缺血中风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患者的脑部供血障碍所造成的脑组织相应区域出现缺血、低氧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使其出现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由此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疾病是一种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针对该病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刺治疗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针刺治疗 缺血性中风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缺血中风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患者的脑部供血障碍所造成的脑组织相应区域出现缺血、低氧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使其出现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由此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疾病是一种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针对该病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刺治疗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压氧的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综合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儿80例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首先采用常规基础综合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高压氧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NBN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小儿随访6个月,经过观察,治疗组随访3月与随访6月时的CDCC平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高压氧的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神经行为发育,同时提高预后智力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 高压氧
  • 简介: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神经干细胞在成人脑内分布,脑缺血后内元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新生神经元的移行和分化特点,并且介绍了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再生 神经干细胞 兴奋性氨基酸 炎症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脑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重塑中粘附分子(NCAM)以及C-fos在黄芪多糖(AG)的影响后的表达。方法:本次研究所用大鼠来自Wistar雄性大鼠200只,将其分为10组每组大鼠20只,分组细节为:假手术组(SOG)、模型组(MG-1d;3d;7d);低剂量黄芪多糖治疗组(L-AGTG-1d;3d;7d);高剂量黄芪多糖治疗组(H-AGTG-1d;3d;7d);MG及AGTG组行颈切口术致大鼠脑组织缺血后,经颈切除术封闭右脑中动脉;AGTG组以5mg/kg和15mg/kg的方式分别注射AG。于第1天、第3天、第7天进行脑血流量的重新灌流;对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后,采集标本,计算凋亡神经元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半定量分析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NCAM和c-fos的表达。结果:与MG组相比,L-AGTG组及H-AGTG组的脑损伤分数及海马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均明显降低(P

  • 标签: 黄芪多糖 海马 保护作用 机制
  • 简介:目的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新生11d的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的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O_2、35℃条件下缺氧45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O2、35℃条件下缺氧45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
  • 简介:摘要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微RNAs(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s,通过与靶mRNAs的非翻译区结合,在细胞分化和发育的不同阶段起着关键的基因调控作用。miRNAs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与包括缺血卒中在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文章就miRNAs在缺血卒中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微RNAs
  •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铁死亡途径在缺血脑卒中的损伤过程中介导着神经细胞的死亡。神经细胞的铁死亡通路由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3条途径构成。在缺血脑卒中的铁代谢途径中,神经细胞铁的摄入和排出异常,使得胞内游离铁升高,引起芬顿反应;脂质代谢途径中脂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和脂氧合酶的上调,促使胞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脂质过氧化物;氨基酸途径中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异常,导致脂质过氧化物的过度积累。这3条途径互相关联,最终导致了神经细胞的铁死亡。文中将基于这3条途径详细介绍缺血脑卒中与铁死亡之间的联系,为缺血脑卒中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铁死亡 脑缺血 卒中
  •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发病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来许多研究发现由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介导的细胞凋亡在缺血脑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被认为是细胞凋亡执行阶段的关键蛋白酶,且通过干预caspase-3表达可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1。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凋亡 半胱氨酸蛋白酶-3
  • 简介:摘要β淀粉样蛋白(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作用下产生。Aβ积累和聚集,形成寡聚体和纤维,并在大脑中沉积,导致功能性神经元死亡、认知损伤。Aβ诱导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钙离子紊乱等造成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近期研究发现Aβ在缺氧/缺血脑损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Aβ在缺氧/缺血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β-淀粉样蛋白 缺氧 缺血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缺血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物、神经系统血清标志物、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损伤 生物标志物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对急性缺血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脑损伤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对患者加以常规治疗,实验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点,对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患者GCS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脑损伤患者采用纳洛酮加以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也得以改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儿童发生脑缺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儿童受伤之后会迅速出现较多轻微外伤和梗死症状,其中大面积梗死较少,多发生与基底核区,以小梗死或腔隙性梗死为主,并且大多意识障碍不明显,多为枕骨、仰面摔伤。在诊断时,排除外脑挫伤和外伤史之外,结合CT/MRI便可确诊。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疾病大多采用抗凝、小剂量脱水、神经营养剂、解除血管痉挛、扩容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并且预后情况良好。

  • 标签: 小儿 脑损伤 脑缺血 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脑出血后缺血脑损伤患者使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1-2023.1内就诊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和实验组(50例,尼莫地平治疗),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NIHSS、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尼莫地平治疗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