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为满足光电器件产线对多通道光源测试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采用 FPGA内置双口 RAM与 STM32通信的多通道光源控制与数据采集上传系统。系统采用 FPGA控制多路 D/A和 A/D实现光源的控制与数据采集,利用 STM32作为主控制器, FPGA通过内置双端口 RAM与其实现数据交互,并设计了高效的仲裁通信控制,同时控制器通过以太网控制器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所采用的双口 RAM是充分利用 FPGA内部资源实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小型化、实用化的设计效果,可应用于小型模块、低成本的多通道测试光源平台设计。
简介:摘 要 量子化学是 理论化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 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分子 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 把 量子化学方法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中,阐述了量子化学方法在新型锂盐设计、功能添加剂作用机理分析和电极 / 电解液界面膜的形成过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可见光量子点(QDs)作为载体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用于三阴乳腺癌体外和在体靶向显像的可行性。方法水溶性QDs与西妥昔单克隆抗体(Cetuximab)反应合成探针QD-Cetuximab,检测其形态、粒径、稳定性和发光特性。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453(EGFR-),与QD-Cetuximab和QDs温育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显像和荧光定量分析。制备MDA-MB-468荷瘤裸鼠8只,经尾静脉注射100 μl QD-Cetuximab和QDs,观察不同时间点的显像结果和探针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电镜下QD-Cetuximab粒径为(40.34±2.44) nm,动态光散射(DLS)结果示其水合粒径为(57.85±4.69) nm,且结构稳定。QD-Cetuximab浓度≤50 nmol/L时,细胞相对存活率>90%;而当浓度增至100 nmol/L,细胞相对存活率降至(72.52±4.91)%。MDA-MB-468经QD-Cetuximab温育后发出的红色荧光比MDA-MB-468用QDs温育和MDA-MB-453用QD-Cetuximab、QDs温育的均强,标准化后的荧光强度定量分析显示QD-Cetuximab组荧光强度是QDs组的5.1倍(863.36/169.97)。流式细胞分析示MDA-MB-468摄取QD-Cetuximab和QDs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值:12.25~38.11,均P<0.05),25、50、100和200 nmol/L浓度下QD-Cetuximab组的平均荧光强度与QDs组的比值分别为5.4、6.9、7.4和6.2。QD-Cetuximab和QDs探针在体内都主要聚集在肝,在肝发出荧光的背景下肿瘤发出的荧光不明显,但离体瘤组织可见荧光,QD-Cetuximab组和QDs组的离体瘤组织荧光强度分别为(2.46±0.60)×104和(1.29±0.05)×104(t=3.392,P=0.015)。结论偶联Cetuximab的QDs增加了对表达EGFR的三阴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QD-Cetuximab在三阴乳腺癌裸鼠离体成像效果尚可,但需进一步修饰,减少肝摄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冷光源结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蓝光照射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冷光源结合益生菌治疗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在血清胆红素浓度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8 h、96 h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消失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冷光源结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病情,且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对激素替代冻融囊胚移植周期(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子宫内膜厚度的阈值及最佳区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激素替代冻融准备子宫内膜的2 825囊胚移植周期,以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连续变量五等分组法将患者分为Q1组(3.5~7.9 mm)、Q2组(8.0~8.9 mm)、Q3组(9.0~9.5 mm)、Q4组(9.6~10.7 mm)、Q5组(10.8~21.0 mm)5个亚组,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对囊胚移植F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以Q1组为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他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高于Q1组,Q3和Q4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囊胚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阈值为9.6 mm,子宫内膜厚度<9.6 mm时,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3%(OR=1.23,95%CI=1.11~1.36),活产率提高21%(OR=1.21,95%CI=1.10~1.33),子宫内膜厚度超过阈值时,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OR=0.92,95%CI=0.84~1.02),而活产率呈下降趋势(OR=0.88,95%CI=0.81~0.96)。结论在囊胚HRT-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呈曲线关系,最佳子宫内膜厚度区间为9.0~11.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