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1例遗传弥漫白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及治疗,从中吸取临床经验,进一步认识遗传弥漫白质以便于指导以后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四诊合参,抓住这一特殊病例的病史、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分析该病例的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结果及结论:通过对这一特殊病例的跟踪治疗,说明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多样,可为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 痴呆 先天不足 痰瘀阻窍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遗传弥漫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HDL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质。目前,国内对该病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言语不利、行动缓慢起,头颅核磁显示白质病变、胼胝体变薄,基因送检回报CSF1R基因:c.2463G>C(p.W821C)的年轻女性HDLS患者,并随访9个月。

  • 标签: 受体,集落刺激因子 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合并球状轴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遗传弥漫白质合并轴索球样变(HD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广东三九科医院神经内科分别于2020年8月、2021年10月收治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H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报道的文献[共48例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基因突变所致的HDLS患者],总结分析其人口、临床、影像学和基因突变等特点。结果(1)50例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发病年龄(40.72±11.27)岁,其中40例(80.0%)患者曾被误诊。(2)50例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症状体征分别为进行认知障碍(74.0%)、进行痴呆(80.0%)。中老年组(≥40岁,31例)患者的进行认知障碍、帕金森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40岁,19例),青年组患者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异常表现发生率最高的是白质病变(100.0%),其次为脑萎缩(84.0%)、脑室扩大(84.0%)及胼胝体萎缩(60.0%)。28例患者完成DWI检查,均提示弥散持续受限(100.0%)。白质病变最易受累部位为侧脑室周围,其次为额顶枕叶、胼胝体等。青年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0例患者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或可能致病突变位点,其中21个为首次报道的新突变位点。在47例详细描述了突变位点的患者中,8例(17.0%)的突变位点为c.2381T>C/p.I794T,5例(10.6%)的突变位点为c.2345G>A/p.R782H。结论HDLS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进行认知障碍、进行痴呆是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体征,但症状谱群和白质损害的MRI影像学改变与年龄有关,MRI随访和靶基因检测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漏诊。

  • 标签: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 临床特征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质弥漫过度高信号(diffusive extensive high signal intensity,DEHSI)是指在T2加权磁共振影像(T2-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T2WI)上,双侧脑室周围及皮层下白质的信号异常。DEHSI在早产儿校正胎龄足月时T2WI上很常见,特别是极早产儿,目前,DEHSI的临床意义及与早产儿远期神经预后的关系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早产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LC)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连续回顾收集2011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28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L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L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8/11)、步态不稳(9/11)、行为异常及人格改变(5/11);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有细胞数增多(8/10)、蛋白升高(8/10)、糖含量降低(2/10)、氯化物降低(4/10)。11例L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弥漫病变,同时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白质8例(8/11)、基底节区7例(7/11)、丘脑5例(5/11)、小脑6例与脑干6例(6/11);11例LC患者的病灶呈等/稍低密度影与稍长T1、稍长T2信号,6例(6/11)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5/11)以及6例随诊病变出现不均匀斑点、斑片状、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有9例(9/11)初诊扩散不受限,2例(2/11)及9例随诊病变出现扩散受限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低信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显示5例有不同程度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伴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与NAA/肌酸下降(5/5),3例出现脂质峰(3/5);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者3例,其中2例(2/3)病灶呈稍高摄取,1例(1/3)未见代谢增高。结论LC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弥漫白质病变,无明显强化及扩散受限,NAA/肌酸降低、Cho/肌酸增加伴脂质峰;对LC认识不足以及穿刺活组织检查不当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脑淋巴瘤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性脑白质病变 多模态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弥漫肿胀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经CT检查证实为急性弥漫肿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类比较。结果死亡率在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手术不能降低死亡率,而且手术中极易出现恶性膨胀而导致关颅困难,应采取综合降低颅内压的措施,从而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急性脑肿胀
  • 简介:摘要遗传肾脏是一大类与遗传有关、涉及不同病因的肾脏疾病,在儿童慢性肾脏病中遗传肾脏约占50%。常见的遗传肾脏包括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纤毛病、遗传肾小球遗传肾小管等。大部分遗传肾脏确诊依赖基因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属于弥漫脑损伤,是头部遭受加速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也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DAI患者65例,占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18%,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治 弥漫性脑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肿胀(PADBS)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7月~2005年6月收治PADBS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按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8例、Ⅲ级3例、Ⅱ级2例、Ⅰ级(死亡)12例.结论PADBS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加强脱水、激素、过度换气、巴比妥疗法、全身支持等,如果合并颅内血肿应予以手术治疗.

  • 标签: 弥漫性脑肿胀 C T诊断 综合治疗
  • 简介: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头部遭受加速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到25%[2],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Adam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1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亡15例(占36.6%),植物生存4例(占9.8%),重残8例(占19.5%),中残6例(占14.6%),良好8例(占19.5%)。结论弥漫轴索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闭合颅脑损伤,诊断和治疗困难,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早期进行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和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及钙离子拮抗剂应用等综合治疗可以相对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大多是因为大脑动脉狭窄阻塞、血栓形成导致大脑局部缺血。后者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动脉壁局部变得薄弱、扩张,甚至可破裂引起出血。有研究指出,如果动脉瘤直径大于7mm,那么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就增大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还有其他诱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动脉瘤 遗传早现现象 动脉瘤破裂出血 遗传性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1例弥漫肺泡出血的钩端螺旋体病例,展示了该病影像上从少量出血到大量出血,直至病变吸收消散的动态演变过程,简述重型钩端螺旋体肺出血综合征(SPFL)的发病、影像及治疗,分析并总结了疾病的诊断思路,为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