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飞针进针法属于快速进针法的一种,本篇拟就“飞针”手法中的进针动作操作进行论述,通过将“飞针”进针法的核心操作动作细化论述,借用推拿手法的动作要领进行规范,以提高“飞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 标签: 飞针 进针法 推拿手法
  • 简介:由于静脉留置针具有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和减少护士穿刺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在临床中已被普遍应用.关于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和进针长度,教科书上有说明: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15°~30°进针角度[1,2],由静脉的侧方或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3].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穿刺 进针角度 进针长度
  • 简介:目的牙科麻醉针在组织穿透时的偏移与麻醉失败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决定使用双向旋转插入技术是否可以在组织类似物中将针的偏移减少到最小。材料和方法建立了3个体外偏移试验模型,每个模型分别模拟不同密度的组织。每种组织分别试验3种不同型号的针头(30、27125号)。用特制的牙科测量器使进针深度保持在20mm。对两种进针方式,直线进针和双向旋转进针进行了研究。进针后进行了X线分析。结果双向旋转进针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减少针体的偏移,在3种不同的模拟组织和3种不同型号的针头试验中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针通过模拟组织路径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作用在针斜面上的向量。本研究中,双向旋转进针技术用3种型号针头在3种模拟组织上都能保持直线的进针路径。

  • 标签: 注射针偏移 双向旋转进针 直线进针 牙科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 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 = 0.98、0.43和1.31,95% 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 > 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39,95% CI 1.02~1.89,P = 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穿刺是临床常用的有创性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工作中90%以上的住院患者通过静脉用药治疗疾病。因此,如何运用最佳的静脉穿刺法,减轻患者痛苦及对组织血管的损伤,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是临床护理人员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进针法改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并对两种进针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所致患者疼痛反应及对组织血管损伤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护理操作技术 静脉输液 进针方法 静脉穿刺法 一次穿刺成功率 临床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 标签: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塞丁格(MST)置管技术中二种进针方法的成功率,探讨倾斜进针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6年我科收治的600例肿瘤患者行化疗前准备,随机分为观察组290例和对照组310例。在B超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分别用垂直进针法和倾斜进针法进行PICC置管。结果对照组用垂直进针法,一次性穿刺成功220例,成功率75.9%;观察组用倾斜(15-30°)进针法,一次性穿刺成功290例,成功率93.5%。倾斜进针法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垂直进针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倾斜进针法置管时穿刺针刺入血管后穿刺针针面全部位于血管管腔内,并且不易滑出血管,送入导丝顺利,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标签: 塞丁格置管技术 垂直进针法 倾斜进针法
  • 简介:(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江西高安33080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时使皮肤不产生疼痛或微痛的合适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方法在病人中选取了393例为实验例为实验组,选取了387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比较两组不同进针角度与病人疼痛的感受程度。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比对照组静脉穿刺能明显减轻疼痛;两组进针角度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病人静脉输液中,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可达到有效减轻疼痛甚至无痛的效果。

  • 标签: 穿刺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1甘肃省武威市68303部队甘肃武威733000;2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94521部队山东淄博2553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对病人痛感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例门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常规静脉穿刺和45度角静脉穿刺各480例次,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疼痛反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穿刺以45度角或接近45度角进针与传统20度角进针比较,具有进针后回血速度快、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的特点。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疼痛 穿刺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59-0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垂直进针法与传统桡动脉采血法的临床效果,找出一种更好的桡动脉采血的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收集80例需检测血气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皮下淤血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59、5.03,P﹤0.05)。结论垂直进针法桡动脉采血成功例高。

  • 标签: 桡动脉 穿刺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对静脉穿刺的疼痛产生内外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方法,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减轻疼痛
  • 简介:临床上为了减轻因反复穿刺给小儿带来的恐惧,同时可以保护血管,使小儿感觉舒适,常为小儿使用留置针,我院采用苏叶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Y型),根据山西省卫生厅主编《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中的方法进行留置时,一方面因小儿留置针硅胶管细、软,再者穿刺时小儿常不合作哭闹会增加进针时的阻力。

  • 标签: 静脉留置针穿刺 进针方法 小儿 体表 技术操作规程 保护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试敏皮内注射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15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和横式大角度皮内注射法,对注射效果进行对照。结果横式大角度进针皮内注射法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疼痛程度却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式大角度皮内注射法不仅能提高注射成功率,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

  • 标签: 皮内注射 进针角度 成功率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人静脉留置针进针长度对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住院部72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全部进针组(38)和部分进针组(34),全部进针组即针梗全部进入血管,部分进针组即针梗留2--3MM在皮肤外部。对比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和全部进针组相比,部分进针组留置时间较长,组间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和全部进针组相比,局部渗液和渗血,堵塞静脉炎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梗留置2--3MM在皮肤外部,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留置针在静脉中出现渗血、渗液、堵塞、静脉炎等现象,并延长留置时间,这对于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患者的治疗痛苦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留置针 针梗长度 留置时间
  • 简介:缓慢捻转进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疗效良好的进针方法。最早在《灵枢·官能》中就有关于缓慢捻转进针的记载:“微旋而徐推之”。明·徐风《金针赋》“下针贵迟”、清·廖润鸿《针灸集成》“徐徐纳针已过皮肤”等都对后世缓慢进针法有很大影响。现代针灸大师承淡安、陆瘦燕、王乐亭等进针都有轻轻用力、缓慢刺入的特点。陈尚杰等对不同进针法所致的感传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了“慢速捻转进针法所致感传明显优于快速进针法”的结论。兹就缓慢捻转进针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作如下探讨。

  • 标签: 针刺进针法 缓慢捻转进针法 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 简介:介绍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杨甲三教授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独创其特有的单手进针法,其法汲取了传统双手进针法的一些特点,将传统的"刺手"与"押手"归于一手,并将针具、进针的多种手势与角度相互结合,具备了准确、少痛、轻巧、快速、实用等特点。其进针方式有空压式、角度压式、捻压式、连续压式等4种。每式的持针、进针及操作都有严密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 标签: 毫针刺法 单手进针法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的进针角度对头皮静脉穿刺法的一次成功率及引起疼痛的程度。方法对126例门诊输液患儿采用抽签法原则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予15°~20°、25°~30°、30°~45°进针,观察比较三组的一次成功率及根据FLACC评分法1评价进针时疼痛程度。结果B组患儿头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高达95.5%,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C两组进针疼痛程度较A组有明显差异(P<0.01),B、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儿均无昏迷或惊厥反应。结论头皮针穿刺25°~30°进针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成功率,且可降低患儿疼痛程度。

  • 标签: 头皮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疼痛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