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组织在横断面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多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且是被相对高回声图像包绕的低回声区域;从纵向角度来看,每根神经表现为相对较高回声,被许多不连续的低回声条纹所间隔。上肢手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但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特殊,解剖学标志不清楚和神经深度随年龄不同变异大,小儿心理不成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从而增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难度。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具有直观性,能将局麻药物尽可能的作用于神经周围,取得确切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穿刺针引导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间4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的19例,有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的9例,有效的11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95.8%;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满意率为70.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穿刺针引导麻醉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0.5%罗哌卡因20mL,30mL,40mL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上肢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20ml,B组30ml,C组40ml,均采用0.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臂外侧上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长于C组(P<0.05),尺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B组明显长于C组(P<0.05)。各组内腋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其余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P<0.05)。阻滞维持时间A组,显著短于B、C两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综合考虑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30ml局麻药量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的经验。方法分析进年来采用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肩部、锁骨、上肢、上臂、前臂不同部位的手术。比较分析比较穿刺部位定位,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满意,肌松完全,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差,肌松不完全,麻醉持续时间短且并发症多且操作难掌握。结论;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症广,效果满意,完全能满足肩部、及上肢各部位的大小手术,可反复穿刺,操作易于掌握,经济又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连续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剖宫产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72h,患者VAS评分为(2.1±0.7)分,吗啡用量为(8±2.5)mg,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连续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0.5%罗哌卡因的合理剂量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50ml0.5%罗哌卡因,实验组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尺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时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效果理想,镇痛时间长,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目前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已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一些操作的技术性及细节问题尚待研究。目的:将超声引导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评价不同进针技术及不同直径穿刺针选择对超声显影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穿刺置管,A,B,C,D组分别为20G(直径1.1mm)穿刺针平面外组、20G(直径1.1mm)穿刺针平面内组、18G(直径1.3mm)穿刺针平面外组及18G(直径1.3mm)穿刺针平面内组。置换结束前30min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记录连续股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各组患者置换后6,24,48,72h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每日行走次数;记录使用连续股神经阻滞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各组间连续股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D组操作时间短于A、B、C组(P〈0.05);各组患者置换后6,24,48,72h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有效按压次数,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每日行走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穿刺部位疼痛的发生率C组高于A、B、D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的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时,采用18G针平面内进针技术能获得超声下最佳显影效果,并且不增加穿刺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法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需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分为肌间沟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联合腋路法组(C组)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麻醉定位法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法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肌间沟组或腋路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三组并发症的发生,A组有2例发生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1例,呼吸困难2例;B组发生局部血肿3例,轻度的局麻药毒性反1例;C组发生霍纳氏综合征1例,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符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神经阻滞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全麻,观察比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钱、手术开始后20min、手术结束、拔管后10min几个事件的平均动脉压(MPA)和心率(RP),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MAP、PR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中技术后2h治疗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明显比对照组平稳,并且在血压及心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进行市局模拟评分,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符合全麻,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得镇痛时间延长,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可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需上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ASA分级Ⅰ-Ⅱ,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25ml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与10mg地佐辛混合液,共25ml。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后15min、30min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结束后1h、24hVAS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应用于臂丛阻滞麻醉中,可明显延长神经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降低疼痛感,这对于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单侧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术中采用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术前、术中持续泵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在切皮、手术结束半小时后的疼痛情况等监测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切皮及手术结束半小时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骨科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术前、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美啶能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同时能降低麻醉和手术引起的交感兴奋效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无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