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试从解释视角,考察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问题。通过这一考察,笔者试图证明,传统解释与法律解释理论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法律解释的实质,在实践领域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司法过程中关于法律规则与法律事实的解释,都包含着现代解释的“前见”、“问答逻辑”等特征,判例与判例法中则包含着更为复杂的解释问题。当代中国法律实践必须及时更新法律解释观,才能实现法律制度的有效率创新和法律活动的民主化、科学化。

  • 标签: 解释学 法律解释 法律制度 解释对象 解释目标 解释方法
  • 简介:在我国,民法学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民法及其发展的法律科学。其实,这一判断是很值得推敲的。规律一般是指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表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的有效性就在于她能够揭示、重复、再现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否适用于作...

  • 标签: 民法解释学 法律解释 现代解释学 民法学 法律文本 客观性
  • 简介:【摘要】解释史学可分为历史解释、哲学解释以及后现代解释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见证了历史的三个基本规定性(客观性、历时性与总体性)的丧失过程,并导致历史的当下化、话语化与时尚化。解释史学观乃是当代人文学科体现和表达这一时代之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典型表征,其负面效应自有其根源。它意味着由历史学派、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及历史主义传统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在不断加深的现代性境遇下已陷入困境,其实质是现代性历史意识的危机。哲学解释在存在论及价值论立场上敞开的历史相对主义,直接通向了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相对主义的存在论化。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曾经漠视和否定历史作为过去存在的意义,并且解释史学对于克服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哲学解释对认识论及其主观主义的批判就包含并实现了这一努力),那么,哲学解释、尤其是后现代解释则在敞开和解释历史的同时促成了历史的虚无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缺乏未来向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当代的历史观,本身就见证并且深刻影响了历史观及历史研究传统的当代变革,而且也值得由此展开对解释史学观的批判。解释史学在其路向上丧失掉的三重历史规定性,在唯物史观中都得到了建设性的保留。马克思的解释,乃是建立在实践批判、政治经济批判、拜物教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之上的实践解释或实践诠释。唯物史观蕴涵的历史进步及人类解放论,更有理由作为当今无神论时代抵制和遏制历史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显然,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及其实践而言,也十分有必要展开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著者文摘]

  • 标签: 史学观 观批判 解释学史学
  • 简介:本文试图以信息为核心,以文本为依托,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出发,以"溶解"说来建立解释的框架。概述利科把文本定义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到了信息时代,这个定义的局限性立即就显露出来。例如,音像产品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完全具有文本的作用,甚至是更全面的文本,但它们却被利科的定义排除在文本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本重新下定义。比语言更基本的是信息,比信息更基本的是符号。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就语言、信息、符号所在的序列而言,符号是最基本的。因此,

  • 标签: 宗教文本 解释学 信息时代 基督教 解释者 基本的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的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的解释传统与古典学界的修辞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从特殊解释转变为一般解释(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之父"。他在1805-1833年围绕解释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的是,与他的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一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体系的专著。不过,他的解释的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他在1805年首先以格言的形式陈述了他对解释的一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年以草稿的形式描述了他的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年以更具体的纲要阐述了他对解释的比较成熟的看法,他的1828年和1832-1833年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一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的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的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的一般解释的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社会原著导读"是社会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向学生推介一部分中西方社会学家的经典著作,以引导学生通过读"原著"进而不断拓展自身专业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文章借鉴了美国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解释"的理论方法,结合其依次推进的五个辩证步骤反思了"社会原著导读"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 标签: 创造的解释学 教学原则 原著
  • 简介:WTO规则需要解释,WTO的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以及争端解决机构中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是WTO规则的法定解释主体,享有法定解释权.根据WTO有关协定的规定和争端解决机构的具体实践,WTO规则的法律解释方法主要有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和法意解释等四种.

  • 标签: WTO规则 法解释学 解释权 文义解释 体系解释 目的解释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新增的“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具有深刻的立法需要,但这一新增程序的法律规定仍显粗放,一系列解释问题需要予以分析。强制医疗本身是保安处分性质的预防性措施,强制医疗程序是刑事司法程序且为独立于定罪程序的独立程序。在强制医疗程序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释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申请期间与管辖以及执行等方面问题,方可确保法律规定的真正贯彻落实。

  • 标签: 精神病人 强制医疗 强制医疗程序 保护性约束措施
  • 简介: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佛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 标签: 妙悟 活参 佛禅思想 诗学解释学原则 西方现代解释学
  • 简介:<正>在近二十年的当代西方哲学中,解释一词成了时髦用语,随着把这种哲学解释运用于艺术研究,便出现了在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引人瞩目的艺术解释。这股艺术解释思潮,波及到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各门类的艺术理论中,影响之广是其它艺术思潮所难以比拟的。然而,解释本身在西方并不是近几年才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解释(Hermerneutik)一词就开始出现,当时的解释,指用某物来说明其它事物。到了中世纪后期,在宗教、法律与文学研究中,曾出现有关文义解释的标准、方法和目的等方面的争议。于是,形

  • 标签: 近二十年 欣赏者 艺术理论 艺术思潮 音乐作品 艺术研究
  • 简介:解释在伽达默尔等的推动下向实践解释转向,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释的实践转向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与时代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影响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实践解释统摄了理解的主客体,从而消解了解释中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了解释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解释学 实践转向 现代西方哲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解释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思维流派,在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被人们用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因为学生对外语语言所在文化了解程度不够而造成的语言学习困难现象。

  • 标签: 外语教学 解释学 高职 学习困难 世界 文化
  • 简介:摘要:本文从《民法典》中选取了“情势变更”制度以及与其制度相关的司法解释。在学习阅读梁慧星老师的《民法解释》后对该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解释。从法律规定、民法解释运用、文理解释、论理解释、社会解释等角度进行切入。运用法解释的方法探求法律条文背后符合立法者初衷的含义。并针对该制度在司法实务中的适用进行了案例分析。

  • 标签: 民法典 情势变更 法律解释
  • 简介:现代解释认为人文精神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属理解的范畴,理解要求心灵的沟通;后者属认知的范畴,认知要求心物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内含人文精神和行为科学,对前者是理解问题,因而不必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本真的马克思";对后者是认知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接受马克思的科学真理,但也有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和与时俱进地发展真理认识的问题。解释中的"客观论"追求不可能的"客观性",从而把理解当成了与社会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注经活动。而解释的"主观论"反对"客观性"虽有合理性,但存在理解的"合法性"问题,即不能把与马克思无关甚至相反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文本的意义已经固化在文字中,解释者的理解才使文本的意义复活在当代并发生历史作用,而且生成经典的新意义但又没有改变经典的原精神。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 理解
  • 简介:法律解释是关于法律解释现象的系统理论认知和学科知识体系。法律解释的内容架构涉及法律解释原理、法律解释技术和法律解释制度三个部分。对法律解释原理的探究,需要基于法律解释的操作定义,对“什么是法律解释”这一问题作全面深入的追问。法律解释技术是在操作意义上具体回答在法律实践尤其是个案裁判中如何解释适用法律的问题,涉及法律解释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解释方法提出、择定和展示解释主张的操作。法律解释制度则要联系中国现状在体制上反思和回答谁有权解释法律及解释的权威性问题。对法律解释的研究,应该内嵌或关联于由认识论发展、法学学科演进、法治发展以及司法裁判证成等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场景之中。

  • 标签: 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原理 法律解释技术 法律解释制度
  • 简介:批判解释是构建交往行为理论的反思前提。哈贝马斯用批判解释去沟通事实和价值,以使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规范基础,但批判解释虽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其理论使命。

  • 标签: 批判解释学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规范基础
  • 简介:汉代《诗经》解释与阴阳气论哲学、感应哲学密不可分。以汉儒解释《旱麓》《灵台》二诗诗句时所言君王“德及鸟兽鱼鳖”为例,其意义与《吕氏春秋》中言商汤“德及禽兽”而“网开一面”不同,非指君王某一具体行为惠及鸟兽,而是指在天地人同具阴阳之气的基础上,君王之德与自然之气同类相感,在此意义上泽及鸟兽鱼鳖。

  • 标签: 汉代:《诗经》解释学 气论哲学 感应哲学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