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肾脏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肾脏血管母细胞瘤患者1例,男,31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1周入院。无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CT平扫可见右肾上极占位,大小约4.5cm,密度较肾脏稍低,增强后强化不均,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考虑肾癌可能。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右肾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化S—100(+)、NSE(+)、a-inhinbin(+)。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肾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的肾脏肿瘤,由于术前缺少特异性的诊断手段,术前患者多误诊为肾脏恶性肿瘤如透明细胞癌等。CT虽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该病鉴别与其他恶性肿瘤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该病唯一可靠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9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30.4%)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病。69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2例患者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应用改良McCormick分级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2.9%),伤口愈合不良2例(2.9%),硬膜外血肿1例(1.4%),术后感染4例(5.8%)。69例患者中,术后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52例(75.4%),改善12例(17.4%),恶化5例(7.2%)。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仅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为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OR:4.77,95%CI:1.21~18.79,P=0.026)。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20.1)个月(30~95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47例(77.0%),改善9例(14.8%),恶化5例(8.2%)。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低的患者其术后的神经功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9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30.4%)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病。69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2例患者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应用改良McCormick分级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2.9%),伤口愈合不良2例(2.9%),硬膜外血肿1例(1.4%),术后感染4例(5.8%)。69例患者中,术后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52例(75.4%),改善12例(17.4%),恶化5例(7.2%)。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仅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为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OR:4.77,95%CI:1.21~18.79,P=0.026)。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20.1)个月(30~95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cCormick分级无变化47例(77.0%),改善9例(14.8%),恶化5例(8.2%)。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改良McCormick分级低的患者其术后的神经功能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高邮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确诊为AMF的女性患者12例,年龄39~53岁。回顾性分析12例AMF组织标本光镜下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12例AMF组织标本镜下见大量薄壁血管的间质、卵圆形或梭形的瘤细胞,部分区域也可见少量厚壁血管,有明显的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稀疏水肿区交替,细胞密集区聚集在血管周围。Ki67增殖指数约5% 1例,<1% 11例。结论AM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主要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简介:古丽米热·穆拉提 李春玲 朱耀光 新疆洛浦县人民医院 848200血管肌成纤维母细胞瘤( angiomyofibroblastoma,AMF) 是一种较罕见的发生于软组织的良性间叶细胞肿瘤 。临床较少见,误诊率较高。Fletcher等 于 1992 年首次报道并描述 10 例女 性外阴AMF。AMF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外阴、阴道、会阴和宫颈等浅表组织 ,也有报道发生在直肠凹陷、阔韧带、腹股沟等处。本文对1例女性外阴AMF患者的临床和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简介: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FH)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仅次于PTCL-非特指型(PTCL-NOS)发病率最高的PTCL。AITL临床病理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预后差。现对AIT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合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应用CT与MR影像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小脑血管母细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CT与MR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MR的准确性97.50%、灵敏度95.00%均高于CT,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MR特异性66.67%高于CT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在小脑血管细胞瘤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相比之下MR检查诊断的灵敏度高、漏诊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