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儿照顾者心理适应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血液肿瘤患儿照顾者作为血液肿瘤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照顾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儿童照顾者均采用心理适应量表测量照顾者心理适应程度,对比两组各维度差异,分析照顾者心理适应程度的影响。结果 血液肿瘤组患儿照顾者PAS量表应对能力(13.01±3.02分)、自强(12.86±3.78分)、社交能力(13.56±4.02分)和心理成长评分(14.11±4.05分)和总分(53.51±12.96分)均显著低于健康组(18.21±2.86分、17.24±3.02分、18.02±2.97分、18.69±3.86分、73.01±14.15分)(P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血液肿瘤患儿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价血液肿瘤患儿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构建指标体系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15名来自儿科、血液肿瘤科领域的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血液肿瘤患儿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15/1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5,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97~0.609(均P<0.01)。最终形成的血液肿瘤患儿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结论构建的血液肿瘤患儿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且专科特色突出,该指标体系可用于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提高血液肿瘤患儿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建立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并探索其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免疫接种门诊接诊的150例血液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团队、设计接种方案、培训人员和质量控制等步骤,开设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门诊,并实施接种计划。评估患儿疫苗接种实施情况,比较原发病治疗前后患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变化情况,对部分实行乙肝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和风疹联合疫苗(简称麻腮风)接种的患儿,比较其接种前和接种后6个月HBsAb和麻疹、流腮、风疹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体(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监测各疫苗接种后相关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χ² 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24例患儿按计划实施免疫接种,接种率达82.7%;124例患儿原发病治疗前后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78/124)比13.7%(17/124), χ²= 63.489, P<0.01]。64例患儿接种了3剂乙肝疫苗,40例患儿接种了麻腮风疫苗,接种后6个月患儿HBsAb[98.4%(63/64)比6.3%(4/64),P<0.01]、麻疹IgG[82.5%(33/40)比22.5%(9/40),χ²=31.746,P<0.01]、风疹IgG[82.5%(33/40)比22.5%(9/40), χ²=28.872,P<0.01]和流腮IgG[62.5%(25/40)比25.0%(10/40), χ²=11.429,P<0.0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接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421剂次的免疫接种中,25例出现可控的全身或局部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的免疫接种有重要意义。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切实可行,疫苗接种方案安全且具有一定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在血液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接受 PICC置管治疗的 82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41例,通过心电图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对照组 41例,实施 B超引导 PICC实行尖端定位传统穿刺法。对比两组尖端定位的费用、操作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为 2.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12.20%;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尖端位置到上腔静脉下 1/3处占 95.12%远高于对照组的 31.71%;观察组置管准确率 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 80.49%, PICC尖端定位平均费用( 3.82±1.47)元低于对照组( 84.56±3.93)元,平均操作时间( 15.87±1.9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9.13±2.38) min,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静脉内心电图引导 PICC尖端定位应用在血液肿瘤患儿时,可有效提高置管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置管时间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肿瘤患儿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对患儿生存质量、行为问题严重程度的影响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患儿护理方案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50例。对于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于实验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对两组患儿生活质量以及行为问题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参照组患儿。结论:在血液肿瘤患儿临床治疗中,应当关注患儿身心状况,为患儿提供综合护理服务,有利于提升患儿生活质量,避免患儿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S”护理模式在血液肿瘤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64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5S”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各3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93.75%>71.88%,χ2=5.379)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90.63%>68.75%,χ2=4.73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6.25%<25.00%,χ2=4.26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5S”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治疗风险,减轻患儿的痛苦,便于治疗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国内外关于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实践准则。方法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文)、国际癌症支持护理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协会、欧洲肿瘤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Cochrane Library、BMJ Journals、PubMed、Embase、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关于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证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系统评价及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1日。检索的指南由4名指南评价员独立完成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接受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并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证据总结。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BMJ最佳实践1篇,JBI证据总结5篇,指南1篇,系统综述1篇。最佳证据包括基础口腔护理、护理评估、饮食预防、物理疗法、药物预防、真菌感染预防、多学科团队管理7个方面共16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实践准则。医疗机构应基于循证证据转化的观点建立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措施,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多学科协作及护理流程,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行化疗这一手段在治疗血液肿瘤患儿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以我院的2019.7-2020.6期间的50位确诊为血液肿瘤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方式,最终观察穿刺过程中的损伤与并发症情况、植入后输液期间的并发症情况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50例患儿穿刺过程全部成功,无损伤与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有5位患儿出现异常情况,经研究后解决,其余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且家长满意度高达94%。结论:就儿童而言,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进行化疗过程中的效果较常规方法更有优势,所以建议在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中大量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方式在血液肿瘤患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统计资料,随机选取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5例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5例使用人性化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患儿并发症和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栓、导管堵塞和感染发生例数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指导等方面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十分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肿瘤患儿护理实践中,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开展人性化护理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控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同时,相关护理方式也减轻了患儿痛苦,为患儿提供了全面优质临床护理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对儿童血液肿瘤患儿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口腔黏膜溃疡、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肛周感染、出血、感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儿童血液肿瘤护理效果理想,能减少不良反应产生,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对儿童血液肿瘤患儿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口腔黏膜溃疡、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肛周感染、出血、感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儿童血液肿瘤护理效果理想,能减少不良反应产生,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联合亲情护理对血液肿瘤患儿PICC置管成功率、患儿配合度、恐惧心理及其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7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患儿实施改良PICC置管术;干预组35例患儿实施改良PICC置管术联合亲情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配合度、恐惧心理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首次和二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0%和12.5%,对照组分别为62.5%和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儿干预后配合度均提高,干预后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家属满意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PICC置管术联合亲情护理可提高患儿配合度、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同时降低其恐惧心理,可为临床患儿置管提供借鉴。
简介:1978-10~1997-11期间我们完成了对267例次血液透析患儿的护理,今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中37例患儿共进行了267例次的血液透析,男孩19例,女孩18例,年龄为4~13y。原发病;慢性肾炎15例,急进性肾炎6例,肾炎型肾病4例,急性肾炎综合征3例,溶血尿毒综合征2例、毒蘑菇中毒2例、鱼胆中毒2例,甘露醇肾病1例、乙醇中毒1例以及遗传性肾炎1例。本组患儿均具备血液透析的指征,均施行了急诊血液透析。1.2透析方法采用GambroAK-10型透析机,小型中空纤维透析器。每次透析历时2.5~4.5h,血流量为50~15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血管通路:本组20例采用外造瘘法,6例行经皮静脉单针穿刺术,11例采用经皮深静脉插管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现状,以及与照护者应对方式和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市5家三甲医院血液科住院的血液肿瘤患儿照护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37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血液肿瘤患儿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7.8%、22.9%、10.7%、8.4%、39.7%、13.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积极应对与患儿的困难总分、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呈负相关(r=-0.186,-0.153,-0.174,均P<0.05),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14,P<0.05);照护者消极应对与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和多动的得分均呈正相关(r=0.203,0.204,0.170,均P<0.05);家庭亲密度则与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4,-0.225,-0.183,-0.137,-0.195,均P<0.05),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23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积极应对是患儿良好同伴交往的保护性因素(β=-0.050,OR=0.951, 95%CI=0.907~0.996),而家庭亲密度则是患儿亲社会行为的保护性因素(β=-0.045,OR=0.956, 95%CI=0.923~0.991)。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的情绪行为问题较为严重,且照护者积极应对和家庭亲密度对患儿发生不良情绪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儿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