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在肺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对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A组)作为对照组,选取肺心病伴右心功能不全患者30例(B组),并选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肺心病患者30例(C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浆BNP值、动脉血PaO2及PaCO2,心脏彩超检测行肺动脉压力测定,观察各组间BNP、PaO2、PaCO2及肺动脉压力变化,并对治疗前各组BNP与PaO2和P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各组治疗前BNP水平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血PaO2、PaCO2及肺动脉压力分别比较,均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B组BNP水平与PaO2成负相关(P<0.01),与肺动脉压力成正相关(P<0.01);C组BNP水平与PaO2无相关性(P>0.05),与肺动脉压力成正相关(P<0.05)。3、治疗后随着缺氧的改善和心功能不全的纠正,即动脉血PaO2增高、肺动脉压力降低,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提示BNP可作为诊断肺心病伴右心功能不全的一个敏感的指标。结论1、肺心病患者治疗前PaO2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血浆BNP值升高。随PaO2的降低,肺动脉压力的升高,BNP明显升高,表明BNP与PaO2成负相关,与肺动脉压力成正相关。2、治疗后随着缺氧的改善和心功能不全的纠正,BNP明显降低,表明BNP可作为诊断肺心病伴右心功能不全的一个敏感的指标,并且能够监测病情的动态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BNP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于57例呼吸困难患者采用免疫分析法测定BNP,同时完善心脏彩超(计算EF值)、胸片、指脉氧浓度监测等检查,比较组间BNP水平和EF值。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亦偏高。结论进一步证实BNP是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有效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病情,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的极大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心力衰竭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上述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Ⅱ级)、B组(Ⅲ级)、C组(Ⅳ级)。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上述所选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A组、B组和C组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也不断增高;A组、B组和C组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也不断降低。住院病死患者病死前脑钠肽水平为显著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患者入院时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越高,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程度,同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和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5例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治疗15d后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LVEF、SV、CO、CI均较各组治疗前有改善(P<0.05或<0.01),但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显著降低其血浆BNP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与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1.43%和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测定在收缩功能正常心衰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符合(E/A比值〈1,pro-BNP〉220pg/mL)心衰患者100例,选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sST2、pro-BNP、超敏TNT、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收缩功能正常心衰组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收缩功能正常心衰组,随着纽约心脏病学协会标准(NYHA)分级增加,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逐渐升高.NYHA分级与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正相关;(3)收缩功能正常心衰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VDD)与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正相关,E/A与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负相关;(4)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sST2,pro-BNP、超敏TNT共同参与了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心衰尤其收缩功能正常心衰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麻压患者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capacity,TAS)水平变化;分析TAS相关因素;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TAS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男性患者100例,年龄69~92岁,平均(83.3±6.2)岁,分为非高血压组(n=37)和高血压组(n=63),通过化学发光定量法榆测其血浆TAS,同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U)、血脂、血尿酸、转铁蛋白等,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结果高血压组患者TAS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68±0.058mmol/L与1.094±0.048mmol/L,P=0.045).单变量分析显示:TAS与尿微量白蛋白(r=-0.311,P=0.014)、血尿酸(r=-0.399.P=0.001),超敏CRP(hsCRP)(r=-0.269,P=0.011)呈负相关;校年龄以后作偏相关分析提示TAS与hsCRP(r=-0.334,P=0.02)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TAS降低,且与超敏CRP有一定相关性,通过TAS来评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炎症反应和抗氧化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尿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我院对86例脑梗塞患者和86例正常体检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的维生素B12、叶酸、空腹血糖、血尿酸、脂蛋白水平等检测。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维生素B12、叶酸、空腹血糖、脂蛋白水平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对于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简介:探讨复发性脑梗死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临床亚组、各类型急性脑梗死组、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及高Hcy比率。同时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对脑梗死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初发患者(P〈0.01),且复发组高Hcy比率(54.45%)高于初发组(32.83%)(P〈0.05)。(2)各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非急性脑梗死患者(P〈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1年内和1年后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各类型脑梗死复发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复发患者高Hcy比率略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高Hcy水平密切相关(P〈0.01)。结论高血浆Hcy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研究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浆内皮肽1(ET-1)水平,探讨其与OS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以及OS合并P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吸烟男性患者15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40例,OS组40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参数,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TS90%)、夜间最低spO2、觉醒SpO,等多导睡眠图(PSG)参数。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压.检测血浆ET-1水平。比较4组间ET-1水平,分析0S组ET.1与PSG指标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0S合并PH的危险因素。结果:①OS组ET-1水平高于OSAHS组及COPD组。②0S组PH发生率显著高于OSAHS及COPD组。③OS合并PH者较未合并PH者ET-1水平升高。④0S组ET.1水平与AHI、TS90%呈正相关,与夜间最低SpO,呈负相关。⑤夜间最低SpO2[比值比(OR)=1.683,P〈0.051和TS90%(OR=3.425,P〈0.05)是OS合并PH的危险因素:ET-1浓度〉120ng/L者合并PH的相对危险度是〈120ng/L者的2.546倍。结论:OS患者血浆ET.1显著升高,合并PH者尤其明显,血浆ET-1水平与夜间缺氧程度有关。夜间最低SpO2、TS90%与高ET-1水平(〉120ng/L)可能是OS合并PH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帕金森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接收的78例帕金森患者,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帕金森患者的影响。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有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诊断明确、发病在3天以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为2组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0.5mg/L,38耳)和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0.5mg/L,22耳),比较两组应用巴曲酶溶栓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急诊溶栓后有效率为81.58%(31/38),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患者急诊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7.27%(6/22),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疗效明显高于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P<0.05)。结论伴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3天内可采用降纤溶栓治疗,且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清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B型钠尿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水平,探讨vWF及BNP在CHD(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CHD分成三组,缺血性心脏病组、扩张性心脏病患者组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组,分别进行vWF及BNP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扩张性心脏病患者组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组vWF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缺血性心脏病组;治疗后vWF和BNP降低,且治疗前后vWF与BNP两者水平呈正相关。结论vWF与BNP是CHD早期损害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及时准确地诊断CHD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马来酸依普那利叶酸片能否有效的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对比两种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马来酸依那普利10.0mg组、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复方片10.0mg/0.4mg组、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0mg加叶酸片0.4mg组),于入选时测定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4周、8周分别复测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3组治疗方法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复方片和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与叶酸片联合均能有效地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前者优于后者,均显著优于依那普利组。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