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的区域性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的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的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的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的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简介:目的分析产妇剖宫产率上升的形成因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和对策。方法以查阅产妇围产期保健册、统计资料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辖区2008年至2012年共2086例的产妇。结果辖区内产妇剖宫产率由2008年的55.2%增到2012年的70.2%,高于北京市20%。产妇认识上的误区,对剖宫产的副面作用认识不足、对宫缩疼痛的害怕而盲目要求手术以及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医师为避免医疗纠纷放宽手术指征等原因而引发产妇对剖宫产的要求已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最重要原因。结论要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加大对医疗机构剖宫产率的控制力度,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88例产妇剖宫产指征,分析采取剖宫产分娩的原因。结果2008年剖宫产率为17%,2009年剖宫产率为20.1%,2009年剖宫产率明显高于2008年,差异显著(χ2=4.58,P<0.05)2010年剖宫产率为29.79%,与2009年相比,20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P<0.01);在剖宫产率构成比中,胎儿因素的胎儿宫内窘迫和胎位异常居首,而母亲因素则多见于重度子痫前期、疤痕子宫和过期妊娠,其他因素则主要是孕妇自身选择。结论临床剖宫产率不断升高的原因与胎儿因素、产妇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应加大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严格掌握和运用剖宫产指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地减少无指征性的剖宫产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剖宫产率增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原因,制定相应控制对策。方法收集剖宫产病例共1680例,对剖宫产病历资料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3年~2007年)和B组(2008年~2012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两组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45.2%,而B组病例平均剖宫产率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B组中社会因素上升到第1位。结论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从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发病≤3h)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发病≤12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生存率影响的对比研究。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6分钟步行法分别对上述两种冠脉再灌注疗法各33例AMI患者进行6-36个月的随访对比。结果1.早期静脉溶栓成功+择期PCI与急诊PCI(发病≤3h)患者比较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变化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发病≤3h)未行择期PCI的患者与急诊PCI(发病6-12h)患者比较,远期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优于PCI组,而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PCI组(P<0.05)。结论1.早期静脉溶栓(发病≤3h)成功+择期PCI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疗效显著,与急诊PCI(发病≤3h)疗效相当。2.单纯静脉溶栓(发病≤3h)成功与急诊PCI(发病6-12h)患者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方面对比则各有利弊,需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