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无症状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54例无症状颅内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的蛛网膜囊肿体积与脑组织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患儿的蛛网膜囊肿体积为(15.56±8.22)mL,与术前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半年46例患儿复查,结果显示受压脑组织已经复张,并且填充了原囊肿的位置。结论 小儿无症状IAC在手术治疗,囊肿缩小,所受压的脑组织复位,不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患儿的术后护理时,选择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相关临床指标。方法: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接治的40例接受蛛网膜囊肿切除术蛛网膜囊肿患儿,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应用传统护理的为对照组,应用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为实验组,每组20例研究样本。护理结束以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恢复时间,分析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各项康复指标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验组患儿在康复速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整体康复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出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这一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儿术后的快速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蛛网膜囊肿患儿的术后护理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颞叶蛛网膜囊肿经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后脑功能改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儿童颞叶蛛网膜囊肿患儿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行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手术组);另10例患儿家属拒绝手术,要求保守随访观察(保守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两组患儿认知功能展开评价;手术组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颅脑CT/MRI,以测量其囊肿大小变化;手术组患儿开展颅脑CT灌注评估其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 保守组患儿观察前后,其认知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手术后,其VIQ、PIQ、FIQ等认知功能评分显著提升,且均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患儿术前囊肿体积约为70.56±8.89ml,术后其囊肿体积减小至32.33±7.79ml,P<0.05。手术组患儿手术后,CBF、CBV、MTT、TTP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手术前,P<0.05。结果 儿童颞叶蛛网膜囊肿患儿经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后,其认知功能明显提高,囊肿明显缩小,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水平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40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情况、术后颅内压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出血情况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情况,对临床护理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60例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对比法,比较了不同放射影像学技术在SAH诊断中的表现,包括头颅CT、MRI以及血管造影。结果:在60例SAH患者中,头颅CT显示出血灶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0%,准确率为88%;MRI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83%;血管造影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7%,准确率为96%。血管造影在SAH诊断中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放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时,血管造影可作为确诊手段。综合利用头颅CT、MRI和血管造影有助于提高SAH的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外给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护理前后患者使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用来判断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和患者机体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下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不同,观察组患者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流程下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反应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模式的应用能够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有所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切除术与唇龈沟路径切除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5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术式不同均分为对照组(29例:唇龈沟路径切除术)与实验组(29例:鼻内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同时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此外,实验组患者生理应激炎症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鼻前庭囊肿鼻内镜下切除术较于唇龈沟路径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应激性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简介:[摘要]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中,麻醉术已经成为了手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传统的麻醉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术后恢复时间长、疼痛感严重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新型麻醉方法。其中,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作为一种新兴的麻醉方式备受关注。该麻醉方式通过注射药物进入蛛网膜腔内,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相比于传统麻醉方式,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性、术后恢复快、患者对疼痛感有较好的控制等等。这些优势使得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成为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出发,详细介绍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对于产科麻醉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此试验选择的是2021年10月—2023年7月接收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分两组,各35例;运用3D-CAT(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是参照组,予以3D-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的是试验组,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检出率高出参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病情时,应用3D-DSA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