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江西省成人脂质蓄积指数(LAP)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3至7月在江西省1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入选18岁及以上受试者4 790名,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人口统计学、受试者特征、疾病药物史、生活方式及心理情况等)、体格检查[测量计算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体质指数(BMI)、腰高比(WHtR)、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值]和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AP水平(四分位数分组)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关系。结果糖耐量正常组2 996名,糖尿病前期组1 097例,糖尿病组697例。3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LAP、VAI、FPG、2hPG、TC、TG、LDL-C随糖代谢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而HDL-C降低(P均<0.05)。根据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LAP<16.52)1 196例,Q2组(16.52≤LAP<29.52)1 198例,Q3组(29.52≤LAP<50.22)1 195例及Q4组(LAP≥50.22)组1 201例。随着LAP水平的增高,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家庭收入、吸烟史、饮酒史、运动情况、血压及BMI后,以低LAP水平组(Q1)为参照,最高LAP水平组(Q4)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风险优势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2.94(2.26~3.83)和5.00(3.58~6.97)。结论LAP与血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LAP值越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风险越高,对糖代谢异常的预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RCA-CRRT)应用于肝衰竭患者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RCA-CRRT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CRRT过程中是否存在枸橼酸蓄积(血清总钙/游离钙比值≥2.4)将入选患者分为蓄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血乳酸(Lac)浓度、肝功能状态、枸橼酸量、滤器使用时间及预后;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行RCA-CRRT的肝衰竭患者中有20例发生枸橼酸蓄积(蓄积组),共进行96次CRRT;其余28例患者未发生枸橼酸蓄积(对照组),共进行106次CRRT。两组年龄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蓄积组患者MAP较低〔mmHg(1 mmHg=0.133 kPa):66.9±13.6比86.4±8.3,P=0.032〕,NE用量较高(μg/min:16.3±8.4比5.9±2.8,P=0.015),血Lac水平较高(mmol/L:4.89±1.45比2.98±0.87,P=0.004),肝功能受损更严重〔总胆红素(TBil,μmol/L):220.4±45.2比163.4±43.8,P=0.012;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12.0±2.5比8.8±1.4,P=0.029;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31.30±8.22比21.78±6.40,P=0.04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mmol/h:27.4±6.9比19.3±4.9,P=0.032)及总枸橼酸用量(mmol:3 393±809比1 819±502,P=0.039)更高。虽然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蓄积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比28.6%,P=0.039)。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P〔优势比(OR)=2.901,95%可信区间(95%CI)为0.921~19.493,P=0.019〕、NE用量(OR=2.098,95%CI为1.923~12.342,P=0.002)、血Lac水平(OR=5.201,95%CI为3.211~9.433,P=0.012)、Child-Pugh评分(OR=1.843,95%CI为0.437~7.420,P=0.018)、MELD评分(OR=3.012,95%CI为0.384~12.843,P=0.03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OR=4.254,95%CI为1.734~11.839,P=0.011)和总枸橼酸用量(OR=4.109,95%CI为1.283~18.343,P=0.001)是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合并组织低灌注时,应避免使用枸橼酸抗凝或减少枸橼酸用量,以避免发生枸橼酸蓄积。
简介:摘要目的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相关,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存在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异常;本研究希望了解铁蓄积导致骨量下降与造血细胞自噬功能之间相关性,探索骨质疏松症新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雄性小鼠腹腔注射枸橼酸铁铵构建铁蓄积小鼠模型,ELISA检测血清铁蛋白和骨生成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micro-CT检测股骨骨密度,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流式成像检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使用造血细胞条件性敲除Atg7基因小鼠Atg7flox/flox; Vav-Cre(本文以Atg7-/-表示)对Atg7-/-小鼠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股骨和胫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两组比较后铁蓄积组显示: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骨生成指标P1NP表达减低、股骨骨密度下降(P<0.05),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异常升高(P<0.05)且伴随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5),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受抑制;在Atg7-/-小鼠中,骨髓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铁代谢活动增强,铁载体相关基因Lcn2、膜铁转运相关基因Tfr2,Slc40a1(Fpn1)、Steap3、线粒体亚铁血红素生成通路中酶的调控基因Cpox的mRNA表达均升高,Atg7-/-小鼠骨量下降(P<0.05)。结论铁蓄积导致骨量下降可能与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功能抑制相关;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异常与骨量下降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人群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健康医学部体检的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 740例,其中男1 583例,女1 157例,收集该人群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颈动脉超声等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和LAP值。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硬化组(IMT ≥ 1.0 mm)和颈动脉正常组(IMT<1.0 mm),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界值。结果男、女颈动脉硬化组在年龄、腰围、LAP、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臀围、腰围、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患高血压、是否患糖尿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女性LAP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会增加颈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1.316倍(OR = 1.316,95%CI 1.063~1.629,P = 0.012);而对于男性,在校正上述因素以后,LAP对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独立影响消失;在女性,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713,显著高于体质量指数(AUC为0.614)和腰围(AUC为0.6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男性人群中三个指标对颈动脉硬化的预测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计算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LAP截断值:男性为32.13 cm·mmol/L,女性为33.70 cm·mmol/L。结论LAP是女性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于颈动脉硬化的预测能力高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LAP ≥ 33.70 cm·mmol/L可作为筛查女性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最佳界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人群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健康医学部体检的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 740例,其中男1 583例,女1 157例,收集该人群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颈动脉超声等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和LAP值。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硬化组(IMT ≥ 1.0 mm)和颈动脉正常组(IMT<1.0 mm),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界值。结果男、女颈动脉硬化组在年龄、腰围、LAP、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臀围、腰围、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患高血压、是否患糖尿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女性LAP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会增加颈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1.316倍(OR = 1.316,95%CI 1.063~1.629,P = 0.012);而对于男性,在校正上述因素以后,LAP对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独立影响消失;在女性,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713,显著高于体质量指数(AUC为0.614)和腰围(AUC为0.6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男性人群中三个指标对颈动脉硬化的预测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计算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LAP截断值:男性为32.13 cm·mmol/L,女性为33.70 cm·mmol/L。结论LAP是女性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于颈动脉硬化的预测能力高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LAP ≥ 33.70 cm·mmol/L可作为筛查女性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最佳界值。
简介:摘要28岁女性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背部剧烈疼痛10天。肺部CT检查示左侧包裹性液气胸伴局部肺不张。胸部超声检查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020年6月行全麻下胸腔镜探查术,见左侧少许清亮胸腔积液,左下肺膈面一大小约6 cm×8cm肿物,凸向胸腔,包膜完整,蒂部与左下肺组织相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左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囊性变。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CD99(部分+)。术后胸闷症状消失,恢复良好。胸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起源于胸膜或肺组织,多数病变为良性,诊断依赖于标本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某院182例患者行ICU手术,分为压力性损伤组(22例)和非压力性损伤(160例)。分析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时间>1h、存在术中体位移动、存在局部潮湿、受压皮肤状况异常为ICU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因素均有一定的对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测评估价值。结论:手术时间过长、术中体位移动、局部潮湿、受压皮肤状况异常是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应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在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ICU病房2019年10月份-2020年10月份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2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从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总发生率指标予以分析。结果:患者伤处愈合时间(3.56±1.23)d,护理满意度23例(63.89%);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2例(33.34%);观察组患者伤处愈合时间(2.04±0.74)d,护理满意度35例(97.22%);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3例(8.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的应用可降低ICU机械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理应作为ICU护理首选方法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究预防性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ICU)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MDRPI)中的临床效果。借助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这一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4患者按照住院时间登记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为预防性护理,在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MDRPI的概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试验结束后将对照组与实验组中的MDRPI发生率进行计算,得知对照组MDRPI发生率为16.65%,实验组MDRPI发生率为4.76%,因此该结果足以说明实验组MDRPI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此外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本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9/L。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医理论,并依据经络循行的规律,选用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达到气机循行协调有序的目的。方法:选择我科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为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采用穴位注射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常规干预的对照组对呃逆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针对性护理联合穴位注射对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套猜想,解释暗物质、暗能量现象。即暗物质、暗能量显现为界性作用所致,其中,界性作用主要分为界洽作用、界突作用两种。界洽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界突作用表现为相互排斥,且分别为产生暗物质、暗能量现象的根源。同时,本文对界性作用的根源,也提供了一定的阐述。
简介:摘要阴囊发生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西藏地区藏族人阴囊的巨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该病例肿瘤生长了10年,体积巨大,形态学表现具有迷惑性,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才得以明确诊断。本文总结此类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本文以研究盲童穿搭便捷性为出发点,分析了关于教导盲童独立穿衣对其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推动作用并论述了关注盲童对社会人性化发展的影响。本课题在于以服装设计为切入角度,配套设计周边产品,运用肌理面料、立体花型图案为盲童提供更多的穿衣便捷性以及搭配可能性。盲童穿搭便捷产品具有早教意义,切实引导盲童穿衣自主,增强其生活自理的信心,同时还呼吁社会对特殊群体关注关爱,促进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