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调养干预对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入组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儿童共200例,随机分组,常规饮食组的儿童接受常规干预,未给予中医调养干预,中医组则在常规饮食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调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指标、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发生率。结果:中医组干预后儿童营养状况指标优于常规饮食组,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发生率低于常规饮食组,P<0.05。结论:中医调养干预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并减少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用血液检测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5例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75例患者均给予血液检测,分析血液检测效果。结果 75例患者的外周血RBC指标为(0.76—2.5×1012),RBC平均含量为(1.73×1012),Hb指标为(30一107)g/L,Hb平均含量为(65.46±5.36)g/L,MCV指标为(110—128)fl,MCV平均含量为(118.79±25.35)fl,MCH指标为(36-40)pg,MCH平均含量为(39.13±5.36)pg,MCHC指标为(319-343)g/L,MCHC平均含量为(330.35±4.65)g/L;75例患者中有20例为轻度贫血,占比24.67%,有32例为中度贫血,占比42.67%,有23例为重度贫血,占比30.66%。结论 给予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检测能够获取到满意诊断效果,能够区分患者贫血程度,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营养不良性腹泻患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小儿营养不良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77.05%,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5.08%,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及健康教育效果等情况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营养不良腹泻性患儿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儿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对小儿营养不良类型与小儿贫血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方法对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350例由于营养不良并有贫血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将患儿的营养不良类型按照标准分为三类,分别为目前营养不良(120例)、过去营养不良(114例)和持续营养不良(116例),对三组患儿的贫血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各比较分析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的比例。结果过去营养不良组的患儿贫血程度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的比例分别为73.2%、15.8%和11.0%;目前营养不良组的比例分别为12.4%、79.9%和7.7%;持续营养不良组的比例分别为53.7%、24.6%和21.7%。过去营养不良类型的患儿贫血程度比较轻微,目前营养不良的患儿贫血程度主要是中度贫血,在重度贫血的患儿中,持续营养不良类型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患儿的营养不良类型不同,贫血程度也不同,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监测血红蛋白指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贫血程度与小儿营养不良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数据随机法随机挑选,我院收治的1800例患儿作对研究对象。对患儿的营养状况和贫血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小儿营养不良类型和小儿贫血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进过研究发现1800例患儿中有1436例患有小儿贫血占总数的79.8%,患儿年龄与贫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756例患有小儿营养不良占总数的97.6%,患儿年龄与小儿营养不良程度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营养不良类型和小儿贫血程度具有关联性,临床可通过外周血红蛋白等指标对营养不良发展程度进行评估,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