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茅盾文学作品的英译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已开始。经过80余年的发展,如今茅盾作品中共有15部被译为英语,英译本数量达到25本。这些英译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其中几部著名小说有多个译本,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根据WorldCat数据库,将茅盾所有文学作品的英译情况进行梳理与统计,以期填补当今文学作品英译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空白,并为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做铺垫。
简介:张仲实是我国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他与杰出的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相识相交,历经数年生活书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三四十年代之交辗转新疆,40年代同赴延安,建国以后频繁往来,其友谊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时间的考验。他们的真挚感情、深厚生动地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风范,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社会内涵。由于岁月的流逝,两人交往过程中许多史实或因当事人回忆文字中的错漏,或因研究资料发掘的欠缺,出现了不少与历史真实不符的记述,值得重新加以考察、研究。深化茅盾、张仲实等现代文化名人的研究,需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及党史办、地方志、档案馆等单位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以为研究工作提供相应支持。
简介: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简介: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北京)主办,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植材小学承办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至1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北京茅盾故居、桐乡茅盾纪念馆、乐山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文化名人博物馆的二十余位郭沫若和茅盾研究的学者专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
简介:李绛(764~830),字深之,唐赵郡赞皇人,元和六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九年罢相,以敢于直谏闻名。关于李绛的传世文集,《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七记载:"绛所论事万余言,其甥夏侯孜以授蒋偕,次为七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44页),率先指明蒋偕参与李绛论事集编订的史实。刘禹锡为李绛文集作序,评价其为文:"肇自从试有司,至于宰天下,词赋、诏诰、封章、启事、歌诗、赠饯、金石、扬功,凡四百余篇,勒成二十巻。上所以知君臣启沃之际,下所以备风雅诗声之义。洪钟骇听,瑶瑟清骨。其在翰苑,及登台庭,极言大事,诚贯理直,感通神祇。龙鳞收怒,天日回照。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