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茅盾文学作品的英译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已开始。经过80余年的发展,如今茅盾作品中共有15部被译为英语,英译本数量达到25本。这些英译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其中几部著名小说有多个译本,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根据WorldCat数据库,将茅盾所有文学作品的英译情况进行梳理与统计,以期填补当今文学作品英译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空白,并为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做铺垫。

  • 标签: 茅盾文学作品 英译 WorldCat数据库 概述
  • 简介:我称世祥兄为"老吴哥",喊来就含一份敬意。一是因为世祥兄年龄比我大。虽是七七级中文系的同学,但因"文革"十年大浪冲刷,留下的读书种子们的年龄就像河岸般坑洼不齐。二是缘于老吴哥社会经历丰富,年轻的同学们就潮他些八卦。其一是,他曾在大山间修铁路,某日突然对女友道:咱们今天结婚吧。

  • 标签: 文集 读书种子 社会经历 中文系 吴哥
  • 简介:本书系中国古代瓷器鉴、藏、赏论文集,作者为西安古瓷鉴藏家马广彦、马平父子。本书共收集作者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90篇,分《瓷论篇》《鉴定篇》《赏析篇》和《古瓷鉴定经验方法二十四讲》《标本篇》五大部分,约20万字,配图403张。

  • 标签: 论文集 鉴藏家 古瓷 出版 发表论文 经验方法
  • 简介:《徐运北文集》出版后,5月13日,徐运北的亲属徐沙、徐念沙,聊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其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文集》出版座谈会。会上,聊城市老促会会长详细介绍了《文集》的成书过程及利用《文集》作为历史教材进行革命老区传统教育的意义。徐运北曾任中共山东省鲁西特委书记,在堂邑、临清、聊城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轻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 标签: 《文集》 出版发行 抗日救亡活动 出版座谈会 新中国成立 聊城市
  • 简介:张仲实是我国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他与杰出的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相识相交,历经数年生活书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三四十年代之交辗转新疆,40年代同赴延安,建国以后频繁往来,其友谊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时间的考验。他们的真挚感情、深厚生动地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风范,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社会内涵。由于岁月的流逝,两人交往过程中许多史实或因当事人回忆文字中的错漏,或因研究资料发掘的欠缺,出现了不少与历史真实不符的记述,值得重新加以考察、研究。深化茅盾、张仲实等现代文化名人的研究,需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及党史办、地方志、档案馆等单位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以为研究工作提供相应支持。

  • 标签: 张仲实 茅盾 现代文化名人研究 资料考证
  • 简介: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 标签: 茅盾 文学生活 书法文化 关联性 复合价值
  • 简介: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经历晚清许多重大事件,其诗文集收录了诗歌、题跋、序文、奏折多种。对研究晚清文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全书共分五十卷并附研究资料,乃是对翁心存诗文的首次整理,也是重要的清代史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

  • 标签: 翁心存 诗文集 翁同龢 高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 朝廷重臣
  • 简介: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经历晚清许多重大事件,其诗文集收录了诗歌、题跋、序文、奏折多种。对研究晚清文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全书共分五十卷并附研究资料,乃是对翁心存诗文的首次整理,也是重要的清代史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

  • 标签: 翁心存 诗文集 翁同龢 高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 朝廷重臣
  • 简介:作者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王家堡村 农民家庭 回乡务农 陕西文艺 路遥
  • 简介: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北京)主办,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植材小学承办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至1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北京茅盾故居、桐乡茅盾纪念馆、乐山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文化名人博物馆的二十余位郭沫若和茅盾研究的学者专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 山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林家铺子
  • 简介:<正>屈指数来,我和门瑞瑜同志结识,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记得1961年金秋时节,当他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文联所属的《北方文学》编辑部工作时,就成了我的同事。从1983年起,我们又成了同住一座宿舍上下楼的邻居。真可谓老同志、老朋友了。最近,他的《门瑞瑜文集》即将付梓,特约我写篇序言。他这部文集收进了几十年来发表

  • 标签: 门瑞瑜 北方文学 编辑部工作 秦牧 师生情 北望集
  • 简介:纵观中国回族发展史,十九世纪后半叶,堪称是一个具有阿訇身份的杰出回族人物集中涌现的时代。比如对回族现代文化产生过引领作用的“四大阿訇”哈德成、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就不约而同相继出生并成长于这一历史时期。谈到这一点,另一位完全可以并列其间的回族人物就是大阿訇马良骏(1867—1957)。他恰好也是出生并成长于这一历史时期,而且与“四大阿訇”一样,他一跨进二十世纪的门坎,很快就在教界和学界崭露头角,以继往开来的文化品格、经汉两通的学术素养、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成为时入和后人眼中感怀不已的一位杰出回族人物。

  • 标签: 纪念文集 回族人物 评介 十九世纪 引领作用 现代文化
  • 简介:《论法的精神》和《联邦党人文集》均为政治学杰作,本文试图对两部作品在政体选择上所反映出的政治思维及内在关联进行解读,以加深对政体规模、美国宪政的理解。

  • 标签: 论法的精神 联邦党人 政体 宪政
  • 简介:我每次读丁主教文章均有不同的体会,其中有的文章读过三四遍后,所得的启发与帮助由浅入深,令我感慨万千。下面浅谈我读《丁光训文集》中"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这篇文章后的感想与收获:丁主教是世界基督教界的知名人士,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他的神学思考与发言素材都是从福音处境化的角度展开的,在"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这篇文章中,丁主教主要站在中国教会曾面临二次历史考验的平台上,根据弟兄姊

  • 标签: 丁光训文集 中国教会 中国基督教 教牧人员 神学思想建设 三四
  • 简介:《张先翱少先队教育文集》(上、下卷,100余万字)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少年儿童研究文库的重要成果,最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从事少先队工作65年,是我国从事少先队学科教学的首位正教授。全书包含中国少先队章程解读、工作原则、素质教育、工作方法、活动辅导、校外工作、游戏益智、学科建设、队长工作、修养写作、学习采风、

  • 标签: 少先队教育 出版发行 文集 张先 少年儿童出版社 青少年研究
  • 简介:论述了茅盾提出的“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这一观点,对其他翻译理论家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如何提高译者文学翻译方面的艺术创造水平提出了建议,并总结茅盾这一文学翻译思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文学翻译 艺术 创造
  • 简介:李绛(764~830),字深之,唐赵郡赞皇人,元和六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九年罢相,以敢于直谏闻名。关于李绛的传世文集,《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七记载:"绛所论事万余言,其甥夏侯孜以授蒋偕,次为七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44页),率先指明蒋偕参与李绛论事集编订的史实。刘禹锡为李绛文集作序,评价其为文:"肇自从试有司,至于宰天下,词赋、诏诰、封章、启事、歌诗、赠饯、金石、扬功,凡四百余篇,勒成二十巻。上所以知君臣启沃之际,下所以备风雅诗声之义。洪钟骇听,瑶瑟清骨。其在翰苑,及登台庭,极言大事,诚贯理直,感通神祇。龙鳞收怒,天日回照。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 标签: 李绛 刘禹锡集 蒋偕 李深 论事 一言兴邦
  • 简介:蒋殊出了一本散文集,名字就叫《阳光下的蜀葵》。蜀葵?这是什么花?为什么一个地处黄土高原的人要去写“蜀葵”?在网上搜索,看到了蜀葵的照片。原来这就是学名叫蜀葵的花?在我的故乡也总是林林总总地到处都有这样的花。她好像有点内敛、朴素,不那么张扬,却生长得到处都是。一丛一丛地,竟然很艳丽夺目,有些越看越迷人的感觉。

  • 标签: 散文集 阳光 乡愁 黄土高原 网上搜索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