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颈瘢痕电切联合曲安奈德多点注射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颈挛缩(BN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经尿道手术的25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PR)术后初发BN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激素注射组15例,平均年龄为(67.5±8.8)岁,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平均TURP术后时间为(21.9±29.1)个月;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30.0±3.5)分,生活质量(QOL)评分(5.7±0.5)分。非激素注射组10例,平均年龄为(65.2±10.5)岁,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平均TURP术后时间为(29.3±33.5)个月;术前IPSS(30.4±2.6)分,QOL评分(5.8±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注射组行膀胱颈电切联合曲安奈德多点注射手术,患者取截石位,直视下将冷切镜经尿道置入狭窄段远端观察,置入超滑导丝;用冷刀于6点方向电切狭窄段,顺利到达膀胱;更换电切镜,切除尿道狭窄段瘢痕直至暴露膀胱颈正常组织,电凝止血,电切后尿道无活动性出血;置入膀胱注射针,于膀胱颈口3~9点方向分6针等距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80 mg(12 ml);置入超滑导丝,沿导丝留置三腔硅胶尿管。非激素注射组单纯行膀胱颈电切手术。术后3、6个月复查尿道镜,患者出现明显排尿困难且镜检提示膀胱颈狭窄复发定义为BNC复发。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无复发生存率。分析术后BNC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0±17.8)min和(48.5±57.9)min(P=0.438),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0)ml和(12.0±31.1)ml(P=0.221),住院时间分别为(5.8±1.2)d和(4.4±2.5)d(P=0.070)。激素注射组术后发生短暂性血尿和附睾炎各1例,非激素注射组发生短暂性血尿和短暂性排尿困难各1例(P>0.05),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术后3个月IPSS分别为(11.0±5.6)分和(12.4±3.9)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0.1±4.9)分和(14.7±7.7)分;术后3个月QOL评分分别为(1.7±1.2)分和(2.1±1.5)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5±1.3)分和(3.0±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注射组和非激素注射组术后3个月BNC复发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P=0.543),术后6个月分别为1例和5例(P=0.023)。两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激素治疗(OR=14.000,95%CI1.299~150.889,P=0.030)、瘢痕电切术后时间(OR=1.138,95%CI1.017~1.273,P=0.025)、术后IPSS(OR=1.302,95%CI1.018~1.666,P=0.036)、术后QOL评分(OR=4.280,95%CI1.523~12.030,P=0.006)是患者术后6个月BNC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膀胱颈瘢痕电切联合激素注射治疗TURP术后BNC是安全、有效的,局部激素注射有助于降低术后BNC再次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压力性尿失禁开展膀胱颈悬吊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21.01-2021.12本院收治行膀胱颈悬吊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总共2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做好术前及术后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手术时间均值(95.24±6.32)min,失血量均值(95.78±6.20)mL。术后3-5d将尿管拔除,19例能正常排尿,1例再次进行尿管留置,经7-10d膀胱功能锻炼后缓解。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理想手术效果。结论 压力性尿失禁开展膀胱颈悬吊术期间做好有关护理工作能使患者顺利结束手术,保障其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回肠代膀胱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武警部队海警总队医院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回肠代膀胱术患者2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8例,开放式手术11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尿流动力学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结果2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期间无转其他方式患者。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5.89±92.98)mL比(954.76±200.87)mL,(355.76±38.82)min比(411.56±41.13)min,(12.12±2.27)d比(20.47±2.44)d,t=29.33、10.11、25.65,均P < 0.001]。观察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内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0.65±20.52)mL比(245.87±19.78)mL,(16.71±4.32)mL/s比(13.74±2.13)mL/s,(22.65±3.11)cmH2O比(17.74±2.01)cmH2O],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20.74±10.03)mL比(50.09±13.96)m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6.48、13.83、17.32,均P < 0.001)。术后3 d,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3.18±4.63)%比(30.21±4.91)%,(1.21±0.12)比(1.05±0.11),t=4.508、10.124,均P < 0.001],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7.98±3.67)%比(29.47±3.79)%,t=2.90,P=0.004]。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01.44±11.52)分比(90.23±15.14)分,(114.72±16.26)分比(101.34±10.56)分,t=5.99、7.20,均P < 0.001]。结论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较高有应用价值,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T)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NMIB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行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2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TUERBT)患者设为观察A组(21例),行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患者设为观察B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膀胱刺激征等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二次活检阳性率和预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B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膀胱刺激征及血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及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观察A组(均P<0.05)。观察B组和A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活检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NMIBT相比TURBT和TUERBT更加安全有效,且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设备门槛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在膀胱镜下的形态表现特点,评价膀胱镜检查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我科门诊住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27例,均在未治疗前行膀胱镜尿道镜检查,进镜时手感尿道阻力及观察膀胱镜下膀胱形态改变。结果 在对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膀胱镜下表现,分别可区分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弛张类型,从而可区分本病的类型病变部位。结论 膀胱镜尿道镜检查作为基础检查手段,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都有较好的鉴别及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医学上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已经成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主要由于患者在行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腹壁形成永久性尿路造口,需要终身佩戴造口袋,改变了传统的排尿习惯和生活方式,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出院,但由于伤口还未完全愈合,造口护理还未完全掌握,所以很容易出现并发症。传统的护理模式在患者离开医院之后,便结束护理工作,出院后家庭缺乏医院的护理设施以及资源,阻碍患者的恢复[1-2]。而延续性护理举措,可以将护理工作延伸到患者的家庭生活中,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重新回归社会,更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膀胱肿瘤患者引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以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3-6月,入选对象是接受诊治的膀胱肿瘤患者64例,划分两个小组,32例患者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记作部分组、剩余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记作电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变化。结果: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指标是(42.68±24.31)min、住院时间指标是(5.12±1.06)d、出血量指标是(51.03±8.94)ml、导尿管留置指标是(2.13±0.42)d,均优于部分组,p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我国新发膀胱癌病例中有超过2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等局限性。为在控制膀胱癌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及随诊体系正在被不断探索。除了由"经尿道最大限度肿瘤电切、化疗、外照射放疗"构成的经典三联综合治疗外,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双药或者联合化疗/放疗的治疗模式正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本文旨在回顾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历史及现状,并展望在当前肿瘤免疫学时代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术后应用膀胱冲洗液时,温度对患者术后膀胱痉挛以及膀胱出血方面的影响。方法 参与到本次实验的患者是在2018年1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264名前列腺增生患者,本次实验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因此,要将这264名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度进行分配,每组各13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的是正常室温下的膀胱冲洗液,同时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应用的34-37度的膀胱冲洗液,之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关注相关情况。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实验,最终得出应用34-37度的观察组在各方面的指标上都要比对照组的患者要优异。结论 最终得出,在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应用34-37度的膀胱冲洗液要优于正常室温下的膀胱冲洗液,同时还可以代替PCEA预防膀胱痉挛,将膀胱痉挛以及出血量有效控制,可以将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1年2月本科接诊浸润性膀胱癌腹腔镜手术病患92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围术期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PSQI评分等指标。结果:针对PSQI评分,干预前:研究组(14.62±2.31)分,对照组(14.97±2.56)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0.2459,P>0.05;干预后:研究组(6.51±1.34)分,对照组(9.54±1.07)分,研究组比对照组低。结论:于浸润性膀胱癌腹腔镜术后疼痛护理中用围术期护理,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疼痛感的减轻,及住院时间的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