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治疗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为18~61岁,平均36.2岁。骨折按Tile分型:C1.3型31例,C2型5例,C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RA探查、松解腰骶丛神经并复位骶骨骨折,采用骶前钢板或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后环,然后固定前环并处理髋臼骨折。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神经肌力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5~228 min,平均155.0 min;术中出血量为680~2 440 mL,平均1 070 mL。所有患者术后获1~8年(平均2年)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随访期间4例患者骨折复位丢失,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并复位丢失;其余32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1周)。末次随访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提出的肌力评价标准评定术后肌力恢复情况:肌力恢复至M5(神经症状完全恢复)22例,肌力恢复至M4(神经症状恢复良好)7例,肌力恢复至M1~M3(神经症状部分恢复)5例,肌力为M0(神经症状无恢复)3例。结论LRA能较好地显露骶髂关节至耻骨联合半骨盆环内侧,可直视下松解骶前受卡压及牵拉的腰骶丛神经,结合下肢牵引可达到骨折的满意复位,是治疗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较理想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对患者围术期指标、美观性、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良性腮腺肿瘤患者37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9~72 (38.9±14.2)岁。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改良Blair切口组26例,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组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肿瘤大小。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肿瘤大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组比改良Blair切口组显示出更好的美容效果(t=4.695,P<0.001)。结论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术野暴露良好、切口相对隐蔽、术后美容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3D 打印模型辅助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的办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 10 位髋臼骨折患者,经排除 后,纳入研究复杂型髋臼骨折,都进行 3D 打印 1:1 骨盆模型后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钢板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通 过在手术前以 3D 打印模型进行操作,医疗人员对骨折情况把握清晰,降低术中骨折复位消耗的时间,以最有效的路径复位完成。 患者手术时间 113min,失血 760ml(均为均值),随访 10 例髋臼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 3.7 个月。结论 3D 打印模型能够帮助 骨科医生了解受术者髋臼骨折特点, 提前做好手术计划,节约术中时间,且能更精确的对病人骨折部位进行钢板形状的匹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治疗7例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2~53岁,平均40岁;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1例;再次就诊原因:患处疼痛7例、不能行走及坐立3例、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3例。陈旧性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2例,C3型1例。术前3D打印出1∶1等大完整骨盆模型,设计截骨或松解部位,手术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钢板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疼痛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140~28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700~2 800 ml,平均1 250 ml。其中6例为一次性完成最终固定手术,1例Tile C3型陈旧性骨盆骨折分两期完成手术。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周。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4分改善到平均0.7分;末次随访时,Majeed临床疗效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0分改善到85分,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评价满意率达85.7%(6/7)。术后1例出现闭孔神经症状,于3个月内恢复;1例患肢仍残留1 cm短缩畸形;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前方显露能充分截断畸形愈合的骨盆,并能有效松解周围软组织,手术创伤小、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小;结合骨盆随意外架多方向牵引,能有效复位骨折脱位,从而矫正骨盆畸形,达到预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二胎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症(DRA)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结果。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门诊复查的300例产后6周的二胎产妇,于产后6、12个月随访,采用触诊法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2指诊断为DRA);产后12个月测量不良结果:采用徒手肌肉测试法行腹壁肌肉功能(力量和耐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价腰背部疼痛程度、国际尿失禁专家咨询委员会问卷-尿失禁简版(ICIQ-SF量表)评价尿失禁情况及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价生命质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R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00例产妇年龄(31.7±4.0)岁,两次均顺产者171例,顺产、剖宫产各1次者36例,两次均剖宫产者93例;双胎者10例,单胎者290例。DRA发生率,产后6周为51.7%(155/300),产后6个月为39.3%(116/295,失访5例),产后12个月为27.7%(80/289,失访6例)。产后12个月82例DRA、209例无DRA产妇年龄分别为(32.6±4.4)和(31.3±3.8)岁(t=2.53,P=0.01),孕期体重增加(15.6±4.6)和(14.6±4.5)kg(t=1.65,P=0.10),孕期腹围增加(28.8±6.7)和(26.5±5.8)cm(t=2.68,P=0.01),腹围比(1.41±0.10)和(1.38±0.08)(t=2.54,P=0.01),单胎者为72和209例、双胞胎者为8和2例(Z=-3.76,P<0.01),两次均顺产者34和131例、顺产和剖宫产各1次者10和25例、两次均剖宫产者36和53例(χ2=11.3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12个月DRA的相关因素显示,产妇年龄>35岁(P=0.03,OR=1.95,95%CI:1.08~4.28)、腹围比>1.5(P=0.04,OR=6.39,95%CI:1.16~47.63)、双胞胎(P<0.01,OR=17.88,95%CI:3.03~105.51)、两次均剖宫产(P=0.02,OR=2.06,95%CI:1.10~3.86)是DRA发生的影响因素。产后12个月,DRA产妇的腹部肌肉力量(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27例、Ⅳ级50例)和耐力[19.5(15.3,30.8)s]均弱于无DRA产妇[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21例、Ⅳ级110例,Z=-3.62,P<0.01;50.0(30.5,61.0)s,Z=-8.91,P<0.01],腰背部疼痛重于无DRA产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23.3(13.3,28.9)比20.0(6.7,22.2)分,Z=-2.10,P=0.04],两者尿失禁发生率[18.8%(15/80)比14.5%(19/131)]、ICIQ-SF评分[均为0(0,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42;Z=-1.18,P=0.24);SF-36中生理健康领域得分较无DRA组产妇低[(70.0±12.7)与(75.9±12.4)分,t=-3.34,P<0.01],心理健康领域得分[(71.8±16.5)与(73.8±1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36)。结论二胎产妇产后DRA发生率较高。产妇年龄大、腹围比大、双胞胎、剖宫产是DRA发生的影响因素;DRA可导致腹壁肌肉功能障碍、腰背部疼痛及生命质量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年龄为(67±10)岁,年龄范围为45~80岁。14例患者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4例患者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手术,采用补片行加强修补。补片均为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放置于肌后、腹膜前间隙。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3±34)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9)mL,补片大小为(450±156)cm2。(2)术后情况:14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d。14例患者中,1例发生Ⅲ型血清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梗阻或肠瘘等并发症。(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14例患者术前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为(38±8)分,术后12个月为(77±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9,P<0.05)。(4)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切口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可应用于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手术并发症较少,可改善患者疝相关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简介:【摘要】 目的:证明低频电疗法治疗腹直肌分离的有效性。方法:检索 5个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 82篇,最终纳入文献 12篇。 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腹直肌分离治疗的有效性 [相对危险度( OR) =5.43,95%可信区间( CI) : ( 3.57-8.27) ];腹直肌分离距离 [均数差( MD) =-0.73, 95%可信区间( CI) :( -1.09, -0.37) ];腹围 [均数差( MD) = -4.38, 95%可信区间( CI) :( -5.90, -2.87)];腰背痛 [相对危险度( OR) =1.59, 95%可信区间( CI) : (1.28,1.98)]。结论:低频电疗法可改善腹直肌分离及其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创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足踝部创伤 36例足踝部创伤患儿,其中男性患儿 16例,女性患儿 20例,年龄 5~11岁,平均年龄( 8.24±0.16)岁,所有患儿均为碾压或挤压等外力性损伤。患者小腿下段前侧和内踝以及足背皮肤均有严重撕脱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胫骨、足骨等多发性骨折。外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出现缺损,且颈前动脉远端以及踝关节出现脱位。患儿最大创伤为 28cm×12cm,最小创伤为 20cm×10cm。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进行治疗。主要采用本院多普勒超声血流仪进行腹壁动脉径和浅出筋膜位置治疗。腹部中线至腋前股沟韧带下位置设计皮瓣。之后进行皮瓣切口。主要以腹股沟和腹壁下动脉体表投影为切口,解剖患者髂外动脉、静脉和腹壁动脉起始位置,切开皮瓣内缘向外翻皮瓣,进行循环血管蒂解剖,同时保护好患者血管皮支。切开胸肋三角区皮肤,解剖腹部动静脉,于筋膜下层向腹壁皮瓣上掀起。以及皮瓣切取和供区修复。治疗后为患者进行随访处理,所有患者均需随访 6个月,分析患者六个月之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半年可进行皮瓣整形治疗。治疗后 5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皮瓣肤色和周围组织相似,所有修复肌腱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且骨折得到愈合。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状况检查时发现,皮瓣全长内可听到均匀动脉血流声音。所有进行后期皮瓣整形治疗的患者,足部远端供血并无较大变化,同时患足和健足相比并未出现严重不良状况。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腹部供区并无腹壁薄弱问题同时也并未出现切口疝。结论 为小儿足踝创伤治疗时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可有效提升整体干预效果,患者肢体末端血运正常同时并未出现行动不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两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疗经验,并结合文献探讨腹腔镜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可行性。两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病,异位病灶均位于腹直肌内,均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之前先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之后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均完全缓解,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腹腔镜下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是可行的,尤其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同时治疗的患者,但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仍须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与使用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3月 -2020.3月内收治的 300例 产后满42天腹直肌分离 >2c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150例 ,单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观察组(150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按摩中使用纯植物按摩油))。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具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单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总有效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在康复护理中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能有效的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产妇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腋皱襞平行双小切口与单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微创根治重度腋臭的临床效果,并明确重度腋臭患者腋窝大汗腺的组织学深度。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收治的重度腋臭患者54例,其中行双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27例(试验组),单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27例(对照组),试验组中随机选取6例患者行腋窝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2组术后治疗有效率及术后血肿、表皮坏死、切口裂开、感染及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有效率为100%(2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而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3/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9/2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显示,大汗腺分泌部集中分布于真皮下方与脂肪交界区及0.5 cm内脂肪浅层,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结构。结论腋皱襞平行双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微创根治重度腋臭,术式实用有效,临床疗效显著,术中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应达皮下脂肪层0.5 cm。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