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分离患者给予推拿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9年6月-2020年7月我院接收的60例产后分离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研究组(n=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推拿治疗,对照组(n=30例)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及自主功能锻炼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依次为(2.1 0.7)分、(3.5 1.2)分,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 推拿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病因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后分离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的56例产妇,使用高频超声探视测量间隙距离,记录产后分离的超生特征。结果:①共发现产后分离3例,影像特征表现为前腹壁皮下脂肪层变薄,白线增宽,双侧腹对称分离等;②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3例产妇均获得治愈。结论:产后分离有着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经低频电刺激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 标签: 产后 腹直肌分离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分离运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分离患者17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并接受腹部群的自主训练,持续两周,每日一次。观察组基于此接受电刺激治疗,持续两周,每日一次。结果:治疗前,两组分离,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刺激来治疗分离,可显著减少分离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高频超声于产后女性分离评估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385例产后分离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筛查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予以高频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相关因素。结果:剖宫产产妇放松状态、收缩状态下腹分离程度高于自然阴道分娩(P

  • 标签: 高频超声 分娩 腹直肌分离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凯格尔运动)对产妇产后分离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 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且发现分离大于2.0 cm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7.48±2.37)岁,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照组产妇年龄(27.08±2.76)岁,采取自主训练。将分离距离和盆底力等级作为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分离距离为(1.52±0.28)cm,低于对照组的(2.67±0.48)cm,试验组Ⅱ、Ⅲ、Ⅳ级盆底力比例低于对照组[0比9.3%(14/150),0比13.3%(20/150),34.7%(52/150)比44.7%(67/150)],V级盆底力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3%(98/150)比32.7%(4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39,P<0.05)。治疗后,试验组产后分离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电刺激与盆底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产后分离康复。

  • 标签: 产妇 低频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力等级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产后分离患者康复治疗采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2019年3月至7月因产后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56例。按单双数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腰背疼痛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腰背疼痛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较为显著的差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产后 腹直肌分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治疗采取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产后瑜伽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6-2020.6月在我院确诊的80例产后分离产妇,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将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产后瑜伽。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围和分离距离。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围和分离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分离产妇采取仿生物电刺激联合产后瑜伽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缩短分离距离,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产后腹直肌分离 仿生物电刺激 产后瑜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在产后分离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月-2021.4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分离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前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后者采取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分离及骨盆前倾改善情况及腰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分离及骨盆前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分离患者采取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分离情况,缓解疼痛,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康复护理 呼吸推挤法 仿生物电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丙烯补片修复。结果2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血肿、裂开等并发。随访5~126个月,平均66.6个月;1例患者术后36个月因乳腺癌转移死亡,1例患者腹部膨隆,无不适未采取措施;22例未发生感染、排异等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及前鞘缺损的大小及位置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腹壁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腹直肌 修复外科手术 腹直肌前鞘 聚丙烯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外侧切口入路显露、复位,骨盆重建钢板和通道螺钉固定治疗30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年龄60~87岁,平均72.5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7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FFP分型:Ⅱc型6例(6/30,20%),Ⅲ型22例(22/30,73.33%,其中Ⅲa型13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Ⅳa型2例(2/30,6.67%):合并同侧髋臼骨折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17例,均未合并四肢骨折。手术均采用单一外侧切口入路,于腹膜后显露,结合下肢牵引复位骨盆前、后环骨折,直视结合X线验证骨折移位基本复位后,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前环用重建钢板或INFIX架固定。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5~20 d,平均9.9 d;手术时间35~150 min,平均73.5 min;术中出血量220~2 400 ml,平均586.7 ml;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顺利,X线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满意。术后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盆环结构复位良好,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24/3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86.1±6.11)分(范围66~92分),其中优2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3%(28/30)。1例患者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后血栓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加强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患者行INFIX架固定术后出现患侧大腿外侧麻木,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最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外侧入路经盆内腹膜外显露整个半骨盆环,能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周围、髂骨翼及前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或通道螺钉能较好固定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老年人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侧微创切口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参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观察组进行外侧微创切口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指标以及并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腹直肌外侧微创切口 骨盆髋臼骨折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带蒂横向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TRAM)重建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23例行乳腺癌术后即刻TRAM乳房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手术所需时间240~360 min,平均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120~200 ml,平均170 ml;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并发局部脂肪坏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乳房外形良好。结论带蒂横向皮瓣重建乳房能弥补女性患者因乳腺癌导致乳房缺失的遗憾,能给女性患者带来生活和工作的双重自信,技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 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6例,年龄45~64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8):全麻组(G组)和平面-鞘阻滞联合全麻组(TRG组)。TRG组于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平面-鞘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混合0.5 μg/kg右美托咪定,分别于双侧腹横平面注入20 ml,双侧腹后鞘注入10 ml,并于平面置管,术毕持续泵注5 ml/h。两组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苯磺酸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均行PCIA。于麻醉诱导前(T0)、拔除气管导管后6 h(T1)、12 h(T2)和24 h(T3)时测定肺功能指标。于T0、T2和T3行血气分析。记录术中高/低血压、心动过速/过缓发生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48 h时恢复质量评分(48 h QoR-40)。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发生情况。结果术中转为开患者4例,更改切除范围患者2例,共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与G组比较,TRG组PCIA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T2,3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升高,PACU停留时间缩短,48 h QoR-40评分升高,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恶心、躁动、嗜睡及低氧血发生率降低(P<0.05),各时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G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发生。结论与单纯应用全麻相比,平面-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麻醉,全身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平面阻滞(TAPB)联合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肋缘下入路(mLS)行平面阻滞(TAPB)联合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和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结果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和(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和(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和(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和(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和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和(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和(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和(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和(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和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和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和(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简介:摘要:鞘血肿一种特殊的腹壁损伤,临床上较为少见,多由外伤引起,自发性发生率低,病因较多,抗血栓治疗可引发。自发性鞘血肿合并Wallenberg综合征较罕见,现报道一例。

  • 标签: Wallenberg综合征 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TAPB)联合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TAPB)联合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