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1年4月-2022年11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挑选66例,且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两个小组病例数均为3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常规治疗+脑钠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再住院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79%,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为6.06%,对照组患者再住院率为18.18%,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要更低(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脑钠肽具有较高治疗有效率,且很少出现再住院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中应用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肽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临床效果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中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实施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BNP)、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并发疾病的相关性,探究BNP、LP(a)指标在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类疾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42例经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类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2例经临床诊断为非心肌梗死类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二组纳入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清学BNP和LP(a)二项指标检测,统计分析相应数据;利用ROC曲线对BNP和LP(a)二项指标与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类疾病的临床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BNP和LP(a)二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诺欣妥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以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接诊慢性心衰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患者均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诺欣妥代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水平以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DD、LVEF、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欣妥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以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8月将本院100例CHF患者(疾病组)及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健康组)纳入研究,并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检测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疾病组受检者NT-proBNP水平均值显著高于健康组,且心功能Ⅰ级患者NT-proBNP水平<Ⅱ级<Ⅲ级<Ⅳ级,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可对CHF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准确评估CHF的病情进展,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从而积极影响疾病预后,具备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改善ICU急重症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血气指标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ICU收治急重症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每组30例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均行机械通气,A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B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浆脑钠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A组血pH值、动脉血PaO2、SpO2均较B组高,P<0.05;A组动脉血PaCO2、血浆BNP均较B组低,P<0.05。结论:将机械通气应用于ICU急重症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且有创机械通气在改善血浆脑钠肽表达水平、血气指标方面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商品名:新活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新活素和硝普钠治疗1~3d,分析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1~3d后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下肢水肿等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BNP 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治疗前后LVEF、LVEDD、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新活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分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肌三项[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04月~2023年0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为疾病组,根据AMI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分为无病变组(n=30)、单支病变组(n=30)、双支病变组(n=30)、多支病变组(n=30),选取同期12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HCY、cTnT、MYO、CKM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血清NT-proBNP、HCY、cTnT、MYO、CKMB水平均显著增高(P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脑利钠肽(BNP)在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断为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添加人脑利钠肽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脏功能(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分级)、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心电图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NYHA分级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更为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vs12%,P<0.05)。结论:人脑利钠肽是一种在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有效且相对安全的药物,能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脑源肽HIBDAP调节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小胶质细胞焦亡的作用。方法将HIBDAP序列与细胞穿膜肽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TAT)序列耦联成TAT-HIBDAP。小胶质细胞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TAT-HIBDAP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TAT-HIBDAP进入细胞情况。使用不同浓度TAT-HIBDAP(1、5、10、20 μmol/L)干预小胶质细胞后进行OGD,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细胞焦亡率。选用抑制细胞焦亡效果最明显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根据是否进行OGD及HIBDAP处理分为对照组、OGD组、HIBDAP组,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焦亡形态,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性小体核酸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TAT-HIBDAP可成功进入小胶质细胞。与OGD组比较,低浓度(1、5、10 μmol/L)的TAT-HIBDAP干预显著降低细胞焦亡率,其中5 μmol/L的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OGD组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而HIBDAP组的细胞焦亡形态明显改善。OGD组NLRP3炎性小体的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HIBDAP组较OGD组显著降低。结论新型脑源肽HIBDAP通过降低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抑制OGD时的小胶质细胞焦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联合药物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并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我们医院心内科2020年10月-2023年4月就诊的6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和信息,对61例患者实施双盲分组法处理,其中参照组30例给予一种药物治疗,31例治疗组使用两种药物联合干预,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干预后的LVEF、LVEDD、LVESD、cTnT、CK-MB、NT-proBNP优于参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很小(P=0.758)。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并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治疗能起到很高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功能,还不会增加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确保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重组人脑利钠肽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该时间节点作为研究时间,将在此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30例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独立小组,每组病例数为65例,将采取常规治疗的一组研究数据纳入对照组,将施以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一组数据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间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效果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具优势,P<0.05,数据统计有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血管钠肽(VN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体重200~2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VNP组(V组)、PD98059+VNP组(P+V组),每组5只。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动脉夹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45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V组于缺血前10 min注射VNP,P+V组在给予VNP前20 min注射PD98059,再行VNP给药和缺血再灌注处理。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ERK (p-ERK)1/2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P+V组血清ALT[(489.65±11.22)、(333.05±24.77)比(33.78±4.88)U/L]、AST[(651.43±14.99)、(503.18±21.48)比(154.84±12.32)U/L]、TNF-α[(12.83±1.09)、(9.64±0.57)比(2.11±0.11)ng/L]、IL-1β[(7.19±0.62)、(5.12±0.22) 比(1.10±0.49)ng/L]、肝组织匀浆MDA[(8.00±0.88)、(5.60±1.01)比(2.76±1.29)μmol/mg]升高,而SOD [(54.89±10.60)、(68.85±8.33)比(126.10±15.63)nmol/m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组相比,V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及IL-1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I/R组与P+V组肝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加重。与I/R组相比,V组p-ERK1/2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NP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ERK1/2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