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109例氙气CT的操作过程,分析操作不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氙气CT脑血流量扫描的控制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2008-2010年109例患者行氙气CT检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分准备阶段、扫描阶段、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操作,最终得到CBF血流值,对未能成功计算出CBF血流值的5个病例进行失败原因分析。结果检查成功者104例(95.4%),不成功者5例(4.6%),失败原因主要是患者不能配合检查(2例发生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因过度紧张头部移动过大),同时存在操作上的失误(1例因面罩漏气导致氙气CT报警终止扫描)。针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氙气CT脑血流量扫描的控制难点在于三个方面氙气麻醉副作用、头部移动导致数据失真、呼吸回路漏气。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结论氙气CT是一种新型的、可定量分析脑血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成功率较高(95.4%),其质量控制上的难点可大致分类为三个类型。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尽可能防止检查失败。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成像技术探讨紧张型头痛(tension type headache, TTH)患者静息态下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改变模式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自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TTH患者31例及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利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灌注成像技术行全脑扫描,分析TTH组及健康对照组的静息态CBF值的差异,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TTH组疼痛程度,分析CBF改变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TH组患者双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左侧壳核、右侧海马、左侧尾状核、左侧岛叶的CBF值升高;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额中回的CBF值减低(P<0.05,family-wise error,FWE校正)。另外,左侧豆状壳核、左侧尾状核、右侧海马的CBF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374,r=0.416,r=0.358,P均<0.05),而右侧岛盖部额下回的CBF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444,P<0.05)。结论TTH患者的大脑存在多个CBF值异常的脑区,这些脑区的脑血流改变可能参与了TTH的病理生理机制。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7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发病一周后开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在发病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和平均住院日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脑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0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中,观察组( 15.8±5.4) d小于对照组( 20.8±7.1) d,差异明显( P=0.001)。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提高脑血流量并且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具有优异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 ;早期康复治疗 ;脑血流速度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index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gan to receiv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e week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arte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01);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5.8 ± 5.4) d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0.8 ± 7.1) 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01).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improv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horten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hich has excelle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use.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脑血流量。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D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成像评估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静息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中执行能力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GE Discovery MR 750扫描仪对29例慢性期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行3D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以SPM8中的GLM(一般线性模型)为参考,把教育年限、年龄、性别当作协变量,把“全脑灰质模板”当作mask,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明确对照组、病例组脑血流量不同的脑区,并对其同执行能力间的联系展开讨论。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健侧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SMG)与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SFG)脑血流量皆显著增加(P<0.05)。上述2个脑区的CBF值皆于连线测试B的反应时间呈负向相关。结论运动功能有效恢复的慢性期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远隔病灶的皮层区CBF仍存在异常,同时此部位CBF的改变同认知功能中的执行能力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模型,并探讨SGB对脑皮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8~9周龄,体重23~2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左侧SGB组(L组)、左侧生理盐水组(SL组)、右侧SGB组(R组)及右侧生理盐水组(SR组)。C组不予任何处理;L组和R组采用0.25%罗哌卡因0.08 ml行经皮后入路SGB;SL组和SR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SGB前(T0)及SGB后10、30、60、90、120 min(T1~5)时,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脑皮质血流量。结果L组和R组小鼠均出现阻滞侧上睑下垂,提示小鼠SGB模型制备成功。C组、SL组和SR组各时点脑皮质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R组阻滞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时开始升高,T3时达峰值,T5时降低,但仍高于T0时(P<0.01);与C组和SL组比较,L组左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5时升高(P<0.01);与C组和SR组比较,R组右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5时升高(P<0.01);C组与SL组间、C组与RL组间各时点脑皮质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经皮后入路SGB模型。单侧SGB可对阻滞侧脑皮质血流量产生影响,表现为短暂降低之后持续性升高。
简介:目的:探讨线栓法制备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的两种评价方法间的相关性,为评价该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标准。方法:2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假手术组(n=10),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术前、缺血即刻、缺血2h、再灌注即刻、再灌注24h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小鼠脑血流量变化,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行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相关分析判断脑血流量变化与梗死体积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异常,TTC染色显示出明显的脑梗死,梗死侧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即刻、缺血2h小鼠脑血流量变化与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的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55、0.28(P〈0.05)。结论:缺血即刻的皮层血流变化与梗死体积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小鼠脑血流量变化是除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以外另一种可判断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成功的可靠且实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酒精浓度对人体脑组织的血流量、白细胞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200名健康志愿者,将甲、乙、丙、丁组患者分别按0ml/kg、1ml/kg、5ml/kg、10ml/kg饮用浓度为52%的的市售食用白酒,持续饮用一周,一周后检验每位志愿者的脑血流量、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结果随着四组酒精浓度的逐渐升高,脑血流量呈增加趋势,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则逐渐降低,结论酒精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均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应避免长时期的过量饮酒。
简介:目的:利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测量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量(CBF),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示高信号证实为急性、亚急性脑卒中19例,其中急性脑卒中(发病〈3d)6例,亚急性脑卒中(发病〈2周)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ASL及MRA检查,经图像后处理得到CBF图,选取ROI测量灌注异常区的CBF值,根据镜面对应原理测出对侧相应区域的CBF值,在DWI上勾画梗死灶的形状并测量其面积大小,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血管MRA作出诊断。结果:19例脑卒中病灶侧和健侧平均CBF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7例ASL示病灶范围大于DWI上的范围。结论:3D-ASL不仅能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定性、定位诊断,还能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有望成为脑血管病的常规定量检查方法,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月经周期穴位伏安特性与血流量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选择在校大学生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肾俞双侧穴位进行测试。分别在非月经时期、月经期、月经后对所选的穴位进行伏安曲线和血区血流量测试。结果非月经期的健康女性肾俞穴伏安特性和对照点相比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月经期与月经后健康女性的伏安特性与对照点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非月经期、经期和月经之后健康女性的左肾俞穴和对照点相比穴位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小于对照点,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可以准确的体现人体血气的变化状况,同时穴区的血流灌注量丰富是穴位低电阻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临床中具备一定的疾病征兆性的提示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动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肝脏血流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2.04-2023.04的间2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24例,作为对照组,2组同时实施 CT 动态灌注成像检验,对比组间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分布容积(Vd)的差异。结果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的肝硬化患者的HAP、PVP和THBF都降低,MTT存在延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HPI和D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 CT 灌注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具有无创、安全等优势,值得运用。
简介:目的:观察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0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的疗效、下肢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MAS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体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改善有关。
简介:本研究应用P300和SPECT观察了30例梗塞性脑血管病人,分别进行P300潜伏期,脑血流显像,rCBF比值测定,探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在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梗塞性脑血管病P300测试的内源成分P300PL即显示出有意义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L明显延长(P<0.001)。SPECT脑显像则显示出梗塞区及其周围放射性稀疏区,病变范围大于XCT,rCBF比值小于0.9。经统计学处理显示脑血流量与PL延长呈负相关(P<0.001)。即rCBF值越低PL延长越明显。反映了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CBF的关系。因此P300PL是评价脑功能状态和预后监测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