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 CT检查 ,作出 CT诊断。方法:对 64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 CT扫描。结果:脑出血不同时期 CT表现具有其特征性 ,并为脑出血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对脑出血作出准确 CT诊断 [1]。结论:螺旋 CT扫描是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迟发性脑出血应定期复查 ,以防漏诊。

  • 标签: 脑出血 CT诊断分析 特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场强 MR和 CT在诊断急性脑出血时的优势和效果。 方法:在2017年 9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选取 126例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 CT与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患者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敏感性以及脑血肿量。 结果:对比敏感性,CT与 T2*WI间无差异, P>0.05;但是 CT与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 8 年 8 月至 201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主要由细胞内花生四烯酸在细胞色素P450环氧化酶催化下产生,并可由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降解为活性较低的二羟基二十碳四烯酸。近年来研究发现,EETs在神经组织中具有抗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已成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新靶点。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继发性脑损伤是其重要损伤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证实EETs对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成为了脑出血防治研究的新热点。笔者现围绕EETs在脑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 脑出血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 花生四烯酸
  • 简介:摘要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电磁扰动系数(DC)在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价值。58例患者的术前电磁DC与术前血肿量呈正相关(r=0.809,P=0.001);血肿穿刺术前、后的血肿变化量与DC变化值呈正相关(r=0.858,P=0.001)。DC在血肿穿刺术治疗脑出血有效性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提示,DC的最佳截断点为10.5(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85.7%),曲线下面积为0.92。电磁DC能较好地反映颅内血肿量以及血肿穿刺术后血肿量的变化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3例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神经内镜组),42例采用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DTI+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其预后,其中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动脉压、脑出血位置、脑血肿量、脑出血评分、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DTI+神经内镜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16.7%(7/42)、35.5%(33/93),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神经内镜组[分别为73.8%(31/42)、52.7%(49/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OR=2.07,95% CI:1.48~3.55,P<0.01)、脑血肿量(每增加10 ml)(OR=1.84 ,95% CI:1.32~2.34,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OR=1.92,95% CI:1.46~3.81,P<0.01)、入院GCS评分(每降低1分)(OR=1.15 ,95% CI:1.08~1.32,P<0.01)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应用DTI辅助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71,95% CI:0.35~0.87,P<0.01)。结论术前DTI辅以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较单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术后肺炎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且术前应用DTI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弥散张量成像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预后 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8年2月至10月治疗的73例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脑内ICP监护仪探头置入术将其分为监护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监护组根据ICP值结合患者术前CT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制定甘露醇用法用量;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术前CT决定手术方式,术后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监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术后并发胃肠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气管切开、二次手术去骨瓣的发生率为21.6%,低于对照组(55.6%);监护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概率(81.08%)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先行ICP监测,能客观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因术后脑水肿而激进性去骨瓣手术有意义,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脑疝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小骨窗 显微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 2016年 3月~ 2018年 9月收治的 66例脑出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酌情组和延迟组各 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优良率。结果 酌情组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均优于延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根据脑出血患者受伤部位及出血量多少来确定手术时间,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手术时机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监护方法以及措施,以及结监护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本次实验选取 2018年全年来我院 ICU病房治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 50人,所有的重症脑出血患者均是通过随机方式选取,并且所有的患者均是采用病情监护以及对应的重症监护评分等级分层监护,之后通过统计相关的数据来分析监护的实际效果。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仅有 5%的患者病情继续恶化,而其余的重症脑出血患者均是逐步的恢复中,而且护患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实验结论:采用病情监护以及对应的重症监护评分等级分层监护,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而言,效果显著,而且更加可以对症下药,掌握患者病情动态更加及时,并发症概率显著降低,满意度上升,所以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标签: 重症监护评分 重症脑出血 显著 降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神经内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预见性护理结合优质护理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作用及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 院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共 80 例,经随机分组后,开展对比性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19 年 5 月~2020 年 8 月)。院内治疗期间,对照组(n=40) 行优质护理,观察组(n=40 )行预见性护理结合优质护理。比较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差 异。结果:院内治疗 3 日时,两组 NIHSS、MESSS、GCS 及血肿体积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 3 周时, 观察组 NIHSS[(11.05?.35)分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优质护理 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 护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