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胆汁生成和(或)胆汁流动障碍所致的临床和生化异常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瘙痒和疲劳.生化异常主要是血总胆红素(TB)及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胆汁淤积可因病理损伤分为肝内及肝外两大类,肝内胆汁淤积也可称为胆汁淤积肝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诊断常较困难。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性肝病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胆汁反流胃炎诊断中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2例胆汁反流胃炎可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将单纯行胃镜检查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余下36例联合行胃镜检查与胃炎病理诊断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确诊胆汁反流胃炎35例(97.2%),对照组确诊30例(83.3%),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镜检查对胆汁反流胃炎的有效检出率较高,该方法在临床胆汁反流胃炎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必要情况下可与胃炎病理诊断相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胃镜检查 诊断
  • 简介:胆汁淤积是指由于胆汁生成障碍、胆汁分泌和(或)胆汁流动受损所引起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最显著的表现是黄疸。还常伴乏力、瘙痒等症状。根据胆汁代谢异常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复杂.其临床表现各异.且具有各自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特殊.只有及早、正确地识别胆汁淤积。明确其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动合适的治疗或干预方案。

  • 标签: 胆汁淤积 病因 诊断
  • 简介: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形成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胆汁淤积肝病[1]。

  • 标签: 胆汁淤积 黄疸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择在2017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80例,在分析了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方式之后,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观察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针对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观察治疗组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有效率。结果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占比95%)、黄疸(占比81.25%)、瘙痒(占比78.75%)、右上腹痛(占比46.25%)、脂肪泻(占比26.25%);观察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结论在合理诊断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基础上,主治医师选择针对治疗方式。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诊断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本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瘙痒、乏力、黄疸发生率分别降低12.00%,10.00%,16.00%,并发症降低至6.00%,其存活时间明显增长。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原发性胆汁胆管炎前,应对该病进行相关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镜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将2012年到2014年本院收治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80例设置为观察组,选择非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进行胃镜检查,然后对比两组的胃镜结果和胃炎病例诊断结果。结果胃镜诊断观察组的80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在病理诊断中有50例被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二次诊断符合率为62.5%,漏诊率为37.5%,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较差;对比两组的胃切除、胆囊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检查结果,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在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时,胃镜检查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它的诊断率并非100%,漏诊率极高,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病例诊断,提高胃镜诊断率,加强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胃镜 诊断 胆汁返流性胃炎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胆汁酸是由肝脏产生的两分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过量的胆汁酸进入结肠后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腹泻,即胆汁酸腹泻(BAD)。目前诊断BAD的金标准是75Se-牛磺胆酸潴留试验,其他方法包括血清标志物(补体C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检测和胆汁酸螯合剂(BAS)的诊断治疗。BAS是BAD的一线治疗手段,主要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维仑和考来替泊等。本文就BAD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酸 腹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原发性胆汁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为PB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评估最新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制订了包括26条推荐意见的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PBC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诊断 治疗学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原发性胆汁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为PB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评估最新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制订了包括26条推荐意见的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PBC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诊断 治疗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汁反流胃炎的患者实施胃镜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42例疑似胆汁反流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诊断后,采用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胆汁反流胃炎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给予胃镜和病理诊断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临床确诊率不高,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应将两者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胃镜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例原发性胆汁反流胃炎(BileRefluxGastritis,BRG)的内镜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近一年有食道反流及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且无手术史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仔细观察胃底胃体黏膜糊颜色及附壁黏液颜色,根据胃液颜色及胆汁反流的程度进行分级,分别于胃体胃窦取黏膜做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将BRG与同期非BRG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用SPSS软件行卡方检验。结果本组30例BRG占同期内镜检查102例胃炎总人数的29.4%,其中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35岁。按反流的轻重程度1级反流4例,2级反流17例,3级反流9例。结论BRG形成的原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BRG的发病机制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炎症有关,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炎症者,反流愈严重。因为胆汁酸能抑制HP的生长,胃内胆汁浓度与HP受抑制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胆汁反流 胃炎 内镜诊断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肝炎肝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对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组间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肝脏形态缩小、弥漫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肝炎肝硬化,其区别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声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毒肝炎性肝硬化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M、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清含量对诊断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比浊法和速率法检测诊断胆汁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gM、ALP、γ-GT含量,并与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试验组IgM、ALP、γ-GT明显偏高。结论IgM、ALP、γ-GT含量可作为监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较好有效指标。

  • 标签: IgM ALP &gamma -GT 胆汁性肝硬化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免疫肝疾病,具有累积胆囊的临床症状,血清中的特殊颗粒抗体和其他生物标志物的增加。近年来,简化疾病的新机制建议在国家和国际两级更新诊断和治疗准则,并开发疾病前模型。本文件总结了这些要点。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诊断 预后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胆汁肝硬化与病毒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超声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90名患者,其中有45名患者患有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有45名患者患有病毒肝炎肝硬化,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最终找到两种病症的超声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胆汁肝硬化超声诊断表现为肝脏形态呈现出肿大的态势,肝实质内细颗粒状相同能够增粗回声,但是肝包膜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厚情况,超声影像并不能清晰的看到到肝内胆管,腹腔淋巴结呈现出明显的肿大状态,肝内并没有很多的再生结节;病毒肝炎肝硬化超声诊断表现为肝脏形态呈现出缩小的态势,肝实质内细颗粒状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回声,肝包膜明显增厚,可以清除的看清肝内胆管,腹腔淋巴并未呈现出明显肿大态势,肝内出现了比较多的再生结节。两个病症临床超声诊断结果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超声诊断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可以运用临床超声技术来诊断上述两种病症。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毒肝炎性肝硬化 超声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诊断应用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及病毒肝炎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共收治的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及病毒肝炎肝硬化患者各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别设为A组与B组,回顾分析其超声诊断特点,对A组与B组的超声征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胆管壁增强、腹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分别为28.33%、36.77%,B组的分别为63.33%、71.67%;A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的肝内细颗粒状回声、肝脏形态缩小、肝实质回声呈弥漫结节状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65.00%、81.67%、61.67%,B组的分别为31.67%、48.33%、26.67%,A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肝炎肝硬化的超声表现呈现出较大的区别,可作为临床鉴别依据。

  • 标签: 超声 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毒肝炎性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胆汁酸检测在妊娠期胆汁淤积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妊娠期胆汁淤积孕妇45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之后分别测定两组总胆汁酸浓度情况,对比肝功能检测指标。结果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总胆红素(34.1±6.6)、总胆汁酸(12.7±3.8)都有明显升高,胆碱酯酶(3412.1±748.0)显著降低,差异明显(P<0.05);孕期与总胆汁酸存在正相关关系(r=0.8782);总胆红素与胆碱酯酶和孕期相关性交差(r=0.3711、0.3945);根据ROC曲线发现与妊娠期胆汁淤积诊断关系较大的是胆碱酯酶,最小是总胆红素。结论临床诊断妊娠期胆汁淤积可以将总胆汁酸作为诊断指标,同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胆汁淤积 胆碱酯酶类 妊娠期 胆汁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断中采取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3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实验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33例非特殊类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对症治疗结果以及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消化性溃疡、HP、胆囊疾病、感染胆汁、胃切除,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药、促胃动力药、结合胆盐类药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将胃镜检查应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断中效果显著,可提升诊断准确率,明确判断不同病因予以对症治疗,值得借鉴。

  • 标签: 胃镜 胆汁返流性胃炎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