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后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纳入患儿一共具有44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给予统一编号后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n=22)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针对性护理(n=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相比常规组较好,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针对性护理的干预对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整体效果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给予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50 例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将 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法,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透明细胞瘤(CC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病理科2008年8月至2019年8月病例共9例CC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特殊染色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病例男3例,女6例,年龄28~70岁(平均52.2岁)。肿瘤均位于肺的周边部,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24个结节)。肿瘤最大径0.5~5.5 cm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肺组织边界清楚,无完整的纤维性包膜。镜下见肿瘤细胞卵圆形、短梭形或多角形,核仁明显,无核分裂像;瘤细胞多围绕薄壁血管呈片状分布,血管周围间质可有透明变性,未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弥漫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黑色素A、抗黑色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及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不同程度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配对盒基因8(PAX-8)及肌调节蛋白(Myo-D1)均阴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低。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阳性,淀粉酶消化糖原后PAS染色(d-PAS染色)阴性。预后方面,9例均经手术切除,术后随访5~137个月,除1例失访,其余8例均存活,未出现本病的复发及转移。结论CCT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可以多发;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但当肿瘤出现恶性的组织学特点时,需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诺卡菌病确诊时的胸部CT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肺诺卡菌病患者,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单纯肺诺卡菌病15例,1例为播散性诺卡菌病(皮肤、肺)。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少数可出现咯血、胸痛。胸部CT常表现为多发结节(81%,13/16)、实变(75%,12/16)、支气管扩张(56%,9/16),其他表现包括空洞(25%,4/16)、胸内淋巴结肿大(44%,7/16)、胸膜增厚(56%,9/16)、胸腔积液(6%,1/16)、肿块(13%,2/16)。结论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见的表现为结节和实变,少见空洞病变常发生在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新发结节需高度警惕并发肺诺卡菌病。
简介:摘要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是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肺部受累是其一大特征,通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ILD预后往往较差,肺部受累是CT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对于CTD-ILD患者,不同疾病、不同个体间预后差异较大,临床评估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对肺间质病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涉及的预后评估指标也十分繁杂。在多项影响因素中,肺功能检查作为肺间质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临床广泛应用且简便快捷, 因此使用肺功能建立良好预后评估体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意义。本文综述肺功能在肺间质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与研究进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肺隐球菌病临床资料,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肺隐球菌病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8例患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4例有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均有长期发热,7例伴有轻微咳嗽。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6例嗜酸粒细胞升高;6例IgE升高。6例患儿肺部CT表现为多发斑片、结节、条索样高密度影,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7例伴有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患儿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3例第一次培养阴性,第二次培养阳性确诊;2例患儿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确诊。8例患儿均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外播散患儿临床控制不佳,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可患肺隐球菌病,长期发热是最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IgE升高是急性期相对特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双肺结节为主,常伴多组淋巴结肿大,多次多部位真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
简介:摘要患儿 男,5月27日龄,因“腹泻、纳差1个月余,咳嗽4 d”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入院后查血钙3.09 mmol/L,经气管镜检查诊断卡氏肺孢子病。通过总结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考虑非甲状旁腺激素依赖的高钙血症,排除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及新生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家族性低尿钙性高钙血症等先天性疾病,最后,通过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诊断卡氏肺孢子病,排除其他因素后,诊断为卡氏肺孢子病相关高钙血症。卡氏肺孢子病相关高钙血症虽十分罕见,儿科临床医师需充分认识其特点,在进行高钙血症的鉴别诊断时需考虑此类特殊感染,并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诊断情况。方法 从本院于 2017年 10月~ 2019年 3月接收众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随机选择 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首先均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应的诊断结果,而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同样记录相应的诊断结果。而后以心导管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以及错诊漏诊率。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单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案的准确度86.25% 、敏感度 82.10% 、特异度 83.39% 均低于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案,且其错诊漏诊率 23.53%高于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案 5.88%,相关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在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联合诊断,既可帮助临床快速明确其实际病情,同时还有利于降低错诊漏诊率,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可靠性,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 -2020年 6月间我院收治的, 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平均为( 50.2±12.4)岁,患者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并有部分患者合并发热症状。患者病理均得到明显确诊,肺组织可观察到肉芽肿合并多核巨细胞性反应、隐球菌孢子。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结节肿块型、实变影、混合型病变。本组患者中 47例患者接受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 9例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 95.74%。结论 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临床诊断应多依赖病理学与病原学检查,依据患者免疫状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强调及早获取组织病理学证据(如支气管镜下活检)对肺放线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报道1例支气管镜下肺盲检诊断的肺放线菌病。以"肺放线菌病"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结果共检索到196篇文献,筛选其中具有比较完整临床资料的国内个案54例,加上本文报道的1例,共55例。男39例(70.9%)、女16例(29.1%),男女比例约为2.4∶1,年龄范围为20~77岁,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等,多累及单肺叶,影像学无特异表现,初诊误诊率高达74.5%,可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肺活检明确诊断。大剂量青霉素冲击治疗为目前首选方案。55例患者的治愈率为75.6%,较既往报道有所下降。结论肺放线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误诊率极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证据,早期确诊有利于患者恢复。二十一世纪治愈率下降可能与机体耐药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肺吸虫病误诊的方法,分析血小板(PLT)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肺吸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1例以"咳嗽4个月,右侧胸背部包块2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患儿的诊疗过程中PLT和EOS水平变化,分析PLT和EOS在肺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因本例患者仅以临床症状、体征、胸部CT结果为诊断依据,未仔细询问个人史,未辨证分析PLT和EOS变化,导致多次误诊,并因误诊实施全身麻醉下包块切除术,经规范治疗患者PLT和EOS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结论辨证分析PLT和EOS是临床发现肺吸虫感染的关键,抗原和抗体检查是其确诊的依据。PLT和EOS为反映疗效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