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肛门失禁患者中采用股薄肌肛门原位成形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至2020年一年时间内收治的肛门失禁患者20例,并采用股薄肌肛门原位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股薄肌肛门原位成形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同时感染的人数更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肌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瓣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简介: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肢体重要神经损伤或主要肌群毁损后的功能重建一直是困扰创伤骨科医生的难题。当局部没有可供选择的肌肉、肌腱及动力神经移位重建时,具有疗效确切、恢复迅速等优点的游离功能肌肉移植已成为肢体严重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股薄肌由于具有肌腱长、延展性好、血供恒定、血管神经蒂长、供区部位隐蔽、无明显供区功能丧失、吻合一套主要血管蒂可以供养整块肌肉及肌肉表面的皮瓣等解剖特点,被认为是游离功能肌肉移植的理想供区,临床应用广泛。单一股薄肌、双重股薄肌、吻合单一血管蒂的长收肌-股薄肌移植等各具特色而能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同时,作为决定游离功能肌肉移植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关键的受区最佳动力神经,也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肢体动力功能的发展、股薄肌的应用解剖及其在肢体重要神经损伤及肢体毁损伤后主要肌群缺损功能重建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例伴有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6~56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1例,B型7例,C型3例。均伴有会阴部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5 cm~8 cm×12 cm。以股薄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9 cm×13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平卧位避免外展,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随访。结果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11例肌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肌皮瓣远端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股薄肌肌皮瓣质地、颜色、弹性良好,供瓣区有瘢痕存在,但无明显功能障碍,随访期间供区及受区无破溃发生。患者对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薄肌肌皮瓣是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股薄肌移植术后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6年12月行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臂丛损伤111例,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受区、供区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间、危象类型及抢救结果,计算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MRC评分系统评估股薄肌术后的肌力。结果本组111例共122块游离股薄肌移植,成功率为98.4%(120/122),发生早期并发症32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2项并发症:受区并发症27例(84.4%),供区并发症4例,全身并发症7例。其中发生皮瓣危象17块,抢救成功15块,抢救成功率88.2%。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58.8%(10/17)的危象组患者术后股薄肌肌力达M3以上。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迂曲和静脉栓塞,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结论皮瓣危象是影响股薄肌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股薄肌原位游离移植的模型,评价术后肌萎缩与肌肉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显露、游离大鼠股薄肌.在肌肉起止点处切断肌肉附着部,支配神经入肌点前0.5cm处切断该神经,并夹闭该肌的主要供血动静脉约50min,在此期间将肌肉原位重新缝合固定,并行神经端端吻合,复通肌肉血循环。分别在术后不同时段观测肌肉萎缩和肌肉收缩功能的相关指标,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吻合血管神经的大鼠股薄肌游离移植动物模型,各分组大鼠成活良好。肌肉移植后,肌湿重维持率先降低后增加,术后第4周时最低,为59.3±5.2%,术后晚期时仍低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肌纤维横截面积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计算术后移植肌肉的最大单或强直收缩力的维持率,术后早期(术后1~3周.失神经期),肌肉功能维持率下降较快,3周时最大单收缩力仅存对照侧的39.53±3.63%,随后逐渐上升,至术后30周时恢复为正常对照的83.16±8.19%;而最大强直收缩力则分别降至39.09±5.07%,然后恢复至86.74±2.88%。结论所构建的吻合血管神经的大鼠股薄肌游离移植动物模型符合研究需要;肌肉移植后肌湿重维持率和肌细胞横截面积先呈现典型肌萎缩后表现,后随神经的再支配,萎缩逐渐好转,但至术后30周时仍未恢复到术前对照组水平;肌湿重维持率和肌细胞横截面积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肌肉功能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肌肉萎缩是游离肌肉移植后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蛋白质代谢角度出发,移植后肌肉内蛋白含量尤其是收缩蛋白含量的变化,是肌萎缩与肌肉功能的降低密切相关的重要联系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采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修复的32例(32足)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5岁(范围:22~69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周(范围:5~2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断裂评分(ATRS)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使用Arner-Lindholm评分评定优良率。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个月(范围:15~7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长时间坐、走或慢跑后有轻微跟部疼痛,经过简单理疗或者持续拉伸跟腱得到完全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由术前的3(5)分[M(QR)]降至0(3)分(Z=1.357,P<0.01),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8.6±13.5)分升至(95.5±4.0)分(t=27.933,P<0.01),ATRS由术前的(47.5±9.3)分升至(96.6±3.3)分(t=2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rner-Lindholm评分优2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修复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一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PCL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用环钻钻取肌腱附着点柱状骨块,建立股骨双骨道及胫骨骨道,确保移植物在股骨及胫骨骨道内紧密固定。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6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57分(43~65分),术后12个月时平均为86分(68~92分),总优良率87.5%。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骨-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P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术中股骨及胫骨骨道精确定位、术后系统康复治疗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下行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肌肌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电治疗,同时配合肌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电治疗,不配合肌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下行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肌肌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