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因肠旋转不良在本院就诊的50例成人患者,先后为其采取X线检查与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6%)高于X线检查(84%),灵敏度(97.96%)高于X线检查(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特异度(100%)稍高于X线检查(54.55%)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检查,CT检查对成人肠旋转不良有同样显著的特异度和更显著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予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腹腔镜手术的效果,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在2012年-2023年期间诊治的3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经奇偶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5例)、研究组(15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治疗情况、胃肠激素水平、应激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价值(P>0.05);(2)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开奶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术后5d的MTL、GAS 、VI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术后24h IL-6、CRP、Cor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可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减轻应激反应,同时还可促进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拟定公开招募入组患者,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共有50例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愿入组,随机数字表法将分成两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即为肠内组,共2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即为普通组,共25例,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有效率比普通组更高,分别是96.00%(24例)、72.00%(18例),组间差异大,P<0.05;不同治疗方式下的D-乳酸、内毒素水平相比差异大,肠内组各数据水平低,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有有效率高,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肠镜下行肠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肠镜下行肠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前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术后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前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提高,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肠气囊肿在非外科性气腹的诊治经验。方法:患者,男,67岁,因“确诊血管炎及肾功能衰竭2月余”入院,CT不排除结肠坏死穿孔可能,行手术探查后,康复出院。术中发现的肠气囊肿为腹腔游离气体的主要来源,通过该病例的治疗过程总结与肠气囊肿相关的非外科性气腹的临床经验。结果:术后积极予以抗炎、营养支持、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无菌换药等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逐步好转,康复出院。术后3月行肠镜检查提示:旷置性结肠炎,回肠造瘘术后改变。结论:肠气囊肿为临床罕见疾病,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依旧不明,而肠气囊肿破裂产生的气腹的确会给临床决策造成不小的难度,CT检查是明确气腹原因的有效手段,但做出手术的决定时依然需要排除非外科性气腹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炎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应用于急性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急性肠炎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录入Excel表格,按照随机均分法进行两组随机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2,并且按照实验习惯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单纯选择肠炎患者肠内营养,实验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护理。治疗完成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溃疡愈合状况,对比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急性肠炎愈合状况较为良好,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愈合率达到31(96.88%),相较于对照组的24(75.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急性肠炎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肠外营养护理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炎症愈合,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基层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无痛肠镜下儿童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无痛肠镜下儿童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开展研究,对全部患儿均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对其护理效果。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2分到34分钟,平均(22.6±5.1)分钟;出血量为;住院时间为3天到6天,平均(4.1±0.8)天。结论 对接受无痛肠镜下儿童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能够提供患儿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使患儿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避免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帮助在术后更好的恢复,保障患儿能够如期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老年营养不良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时间,比较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营养不良的影响大,可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PIVAS) 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肠外营养医嘱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PIVAS 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干预前(2021年)肠外营养医嘱1421组、干预后(2022年)肠外营养医嘱1691组进行合理性分析。干预措施包括应用肠外营养处方的前置审方系统及《静配肠外营养处方沟通表》,每月处方总结点评。结果:干预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显著下降,由2021年的0.49%降到2022年的0.06%,干预后肠外营养天数3.8±3.0天比干预前4.1±3.5天少。结论:在PIVAS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可以促进肠外营养的合理使用,降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率,缩短肠外营养疗程,保证静脉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 我院收治老年营养不良患者82例为研究观察对象,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患者采集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予以个性化肠内营养护理),观察两组营养指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进行2组护理满意度比对,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护理中,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肠息肉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肠息肉患者中抽取98例,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水平、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无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更加明显;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肠息肉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无痛肠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肠息肉时应重视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与西甲硅油乳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6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症状治疗有效率以及胃肠症状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症状评分高于治疗后对照组胃肠症状评分(P
简介:摘要:目的:就肠镜下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三孔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研究组采用结肠镜下无创治疗法施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后者,两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0.05),提示说明肠镜下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