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内容摘要:自魏晋以来,女侠的形象就屡屡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有魏黄初间左延年所作《秦女休行》,晋干宝《搜神记》有李寄斩蛇,唐李白仿左延年作《秦女休行》,进一步增加了女休的侠义色彩。唐传奇中更是塑造了红拂女、聂隐娘、谢小娥等女侠形象。蒲松龄在《侠女》中除了继承传统的“女侠复仇”模式,在人物塑造和情节上又有新的变化。侠女与清之前的女侠相比,性格和行为上更注重人情化、世俗化;在情节设置上,将复仇与报恩相连,扩展了除狐妖的内容,故事性增强,也更加曲折生动。所有这些变化的根源,一方面是时代的剧变影响了文人的整体创作观念;一方面是蒲松龄本人独特个性和经历的体现。
简介:<正>849.7佛见众生,皆如孩子遇慈亲,乃似疾人逢妙药。“乃”原卷作“(?)”应为“有”字草书。敦煌写本中“有”字或作“(?)”,如伯2133《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聪明智惠(慧)人",是其例。原录作“乃”不确。下文:“又缘如来队仗入赴毗耶,众生忻仰。问如何队仗,念大圣维摩菩萨。”(页852)“如何”之“如”原卷本作“(?)”,亦当录作“有”字。849.8群臣舞蹈,天子除行。“除”项校作“徐”。按:原卷本作“徐”。849.8白毫五彩里礼如来,紫磨千光小瞧于(相)好。“瞧”原卷实作“瞻”,应据改。下文:“金色光中瞻相好,玉毫香里礼千回。”(页855)亦“瞻”“礼”对偶,可参证。“于”(繁体作“於”)原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