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EvansⅡ型11例,Ⅲ型39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有骨质疏松,多数伴有内科疾病。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3-24个月),3例因其他疾病死亡,余49例Harris评分,优39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随访期间X线检查,无假体松动、下沉等病例。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骨质疏松病发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方案加以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应用方案加以治疗,对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中,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中,总有效率为82.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及压疮形成)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mroximalfemoralnailanti-m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A治疗46例75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同时注重围手术期处理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骨折全部一期愈合。愈合时间(6.6±3.2)个月,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髋内翻、内同定失效等并发症。根据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3.4%。结论PFNA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性,固定可靠,疗效满意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取PFNA治疗骨质疏松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份至2013年2月份骨科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临床治疗资料展开回顾地分析总结。结果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患全部获得1年时间的随访。本组病例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总之,手术操作的平均时间为57.4min,参照Harris的评分标准优为40例,良为4例,一般为5例,差为1例,总的优良率为88%。结论临床上应用PFNA治疗骨质疏松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方便、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的痊愈率高以及固定牢靠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CT表现及其与转移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和10例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常规CT检查,分析两者引起的压缩骨折CT征象,包括椎体和椎弓根的形态、椎间盘增厚、椎体内真空现象和椎旁转组织形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两者在椎体和椎弓根形态、椎体内真空现象、椎旁软组织形态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CT能准确显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形态,与转移瘤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多能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8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观察组在低钙饮食、跌倒、骨折家族史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低钙饮食、跌倒、骨折家族史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指导患者进行从药物、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单球囊双侧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6例,累计254椎体。其中男44例62椎,女142例192椎,年龄52岁至90岁,平均66.5岁。其中单椎体132例,双椎体46例,三椎体8例。导致骨折的原因为摔伤或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因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就诊。体检除伤椎体叩击痛外,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X线及CT检查示椎体压缩呈楔形变,脊髓无受压像。本组所有病人术前行骨密度检查提示患者均存在中度或是重度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及其他仪器检查无明确手术禁忌症。术后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伤椎体高度测定及胸腰椎后凸角度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同时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必要的院外康复指导。结果手术时间20~45分钟/椎,平均32分钟/椎。出血量20~35毫升/椎,平均26.5毫升/椎。骨水泥灌注量为2.2~5.7毫升/椎。186例术后患者均得到3个月~5年随访,平均3.2年。本组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8.26±0.98分,术后1天降低到1.63±0.83分,末次随访时2.08±1.22分(P<0.01)。术后X线检查,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中部高度分别为19.4±2.22mm及19.19±2.06mm,术后1天明显改善到24.47±2.04及24.38±1.93,末次随访为23.88±2.25mm及23.57±2.12mm(P<0.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12月-2012年6月,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结果随访6-21个月,平均13.7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评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行有效,止痛效果好,便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MIPO植入技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肩外侧横小切口经三角肌入路,关节囊外手法将骨折复位后,将LPHP从切口内插入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骨折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螺钉进入关节间隙,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良29例,可8例,差为2例,优良率744%。结论MIPO植入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血运破坏少和固定稳定的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总结其医学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05月~2013年05月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65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8例,对照组37例,单纯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实验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①近期疗效比较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远期预后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角,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单纯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相比,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疗效更佳,具有更高的医学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8至1010年以来,29例资料完整的接受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对29例患者的36个椎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PMMA注入量为3~7ml,平均4.7ml。术后进行CT检查,严密观察并发症并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为术后1~6天,平均3.2天,持续观察可以发现止痛效果是持久有效的。有5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间盘,2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29例病人均未发生感染、脊髓压迫、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介入放射学中有效、安全的微创临床治疗手段,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实施跌倒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1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科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实施相同药物治疗和运动锻炼的基础上,研究组实施跌倒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及其平衡能力。结果研究组发生跌倒比率为4%,对照组发生跌倒比率为18%,研究组患者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跌倒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临床发生率,对于其平衡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与中药合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治疗意义。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的82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固定后利用单一的西药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骨折情况,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此类患者的好转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3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卧床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卧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选用人工关节置换疗法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在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背景老年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保守治疗疗效普遍较差,主张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合并骨质疏松,复位及固定相当困难,且术后并发症多。内固定材料以及经皮微创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目的探讨应用间接复位经皮微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humeralplate,LPHP)固定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应用MIPO(minimallyinvasiveplateosteosynthesis,MIPO)技术,采用肩外侧横小切口经三角肌入路,关节囊外手法将骨折复位后,将LPHP从切口内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43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3例)。年龄56—89岁,平均69岁。术后应用Neer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与结论术后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月(平均30.7月),无再次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螺钉进入关节间隙、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周(10—1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良31例,可9例,差为3例,优良率72.1%。因此应用MIPPO技术植入LPHP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患者,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及血运破坏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