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全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全髋置换术下肢不等长预防方法,得出结论利用前后测量在髂嵴上和股骨转子下垂直打入的两枚克氏针之间的距离和利用股骨柄模子颈的长短与头长短的不同组合派生出许多不同尺寸来调整长度来防止下肢不等长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制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分度标准,对比观察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肿胀的预防作用。方法:自2001年6月~2004年10月对接受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8例(144个关节)根据术后处理办法的不同,前瞻性地将其随机分成A组(手术8h后利用CPM机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和B组(手术一周后开始进行CPM机功能锻炼)。手术后第4d观察两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根据制定标准评分,分为轻、中、重度肿胀,统计每组中、重度肿胀的病例数,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69个关节(62例患者)中有10侧下肢出现不同程度肿胀,B组75个关节(66例患者)中有25侧下肢呈不同程度肿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对手术后肢体肿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疗法之一。
简介:我们曾对连续204例使用表面多孔金属髋臼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了7~10年的随访报告。本文对这些关节置换的15~l8年远期结果进行评估。研究中入选的142例髋关节中,136例(96%)仍然使用原来的髋臼。142例中的3例因为无菌性松动而失败。10例(7%)因为过度磨损或治疗骨溶解而需更换组配型髋臼内衬。将因松动而需翻修或有松动的放射学证据者定为失败,髋臼金属杯的l5年生存率为99%。尽管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骨溶解和再次手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非骨水泥髋臼重建的l5年生存率是优异的。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与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有关。
简介:背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储存自体血既不方便又价格昂贵,还可因采血诱发贫血;并且对不贫血的患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不需要预先提取自体血的节约血液计划,即选择性地应用依泊艾汀α(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α)并制定出循证输血标准。我们的假设是应用这种方法同既往报道相比可以降低单侧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输血率。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由同一名外科医生连续实施的500例初次单侧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记录,对所有患者推荐了此种节约血液计划。依据计划实施情况分为两组:第一组由433例实施这项计划的患者组成,第二组由67例未实施这项计划的患者组成。结果:在实施这项计划的患者中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同种异体输血率分别为1.4%(3/220)和2,8%(6/213),该组总的输血率仅为2,1%(9/433)。在未实施这项计划的患者中输血率为16.4%(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应用这项节约血液的计划明显降低了单侧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同种异体输血的需要,其结果优于既往的文献报道。论证水平:治疗性研究,Ⅲ-2级(回顾性队列研究)。全面的可信度见作者的介绍。
简介:背景:高铰链聚乙烯内衬是目前全髋关竹置换术中应用最普遍的关节面假体。本研究的指南是,在假体系统相同的前提下,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髋臼内衬的5年磨损比普通聚乙烯内衬少。方法:连续对43例(5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多孔钛金属髋臼杯、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内衬和28mm的钻-铬合金股骨头假体。其中31例(37髋)随访至少5年以上。对照组35例(37髋)患者采用相同的全髋关节假体系统,但内衬采用普通聚乙烯内衬,同样随访达5年以上。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和患者自我测评的方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影像学分析的指抓包括测节髋臼假体的位置、固定和骨溶解情况。比较股骨头假体对Durasul内衬和普通内衬的穿透位移。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患行自我测评结果评价临床疗效,Durasul内衬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股骨头的平均嵌入位移在Durasul内讨组为(0.054±0.07)mm,对照组为(0.059±0.154)mm。扣除嵌入位移后,Durasul内衬组的磨损率为(0.029±0.02)mm/年,普通内衬组为(0.065±0.03)mm/年(p〈0.005)。Durasul内衬组第1年和第5年的每年穿透何移分别为0.074mm和0.011mm,对照组分圳为0.15mm和0.04mm。结论:尽管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模式与普通聚乙烯内衬相似,但Durasul内衬的每年磨损率为普通聚乙烯内衬的45%。因此我们相信,这些早期的临床结果将支持这种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继续应用。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性损伤骨折,其暴力机制复杂、移位方式多样,多同时伴有并发症、治疗困难、复杂、方法不统一。我们共收治此类患者104例,获得平均4年5个月随访的有97例。一般通过三个不同体位X线片,即伤髋前后位、伤髋闭孔斜位、伤髋髂骨斜位片,显示出髋臼骨折外形及移位状况。CT扫描特别是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更清楚地显示了骨折的性质、程度、方向和复杂骨折的形态,弥补了X线难以发现的某些线性骨折或较小的局限骨折的缺点,更易做出明确诊断和分型。按Letournel法分类,根据骨折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塑形的重建钢板、松质骨拉力螺钉、交叉斯氏针、可吸收生物螺丝钉固定和非手术治疗。系统康复分步骤进行,患者治愈康复优良率为78.4%。笔者认为分步骤系统康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