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留置针置入不同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1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32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为一次穿刺成功,无刺激性液体输注,按1∶1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完全置入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疼痛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渗血、液体渗出、留置针套管打折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为(5.13±0.52)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20±0.33)d(t=9.264,P<0.05);观察组患儿的0级疼痛率[62.58%(102/163)]显著高于对照组[28.22%(46/163)](χ2=38.807,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1.66%(19/163)]显著低于对照组[35.58%(58/163)](χ2=25.862,P<0.05)。结论小儿留置针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的效果显著,促进留置天数的明显延长,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且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该研究成果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胃管置入长度在胃肠减压引流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减压患者70例,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胃肠减压患者35例。实验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在54~68cm之间,参照组患者的胃管置入长度在44~54cm之间,最后对比两组胃肠减压患者的减压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置入不同长度的胃管,实验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腹胀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由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肠减压引流中选择置入适宜的胃管长度,可以使患者的腹胀得以缓解,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前成人胃管置入长度。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前置入胃管是一种必须和重要的护理措施,她是利用负压吸引及虹吸原理,预防术后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利于手术后胃肠道的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1。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按教科书中的方法,为胃肠外科成人手术患者术前留置胃管长度为45-55cm。书中手术医师发现,胃管插管深度仅主胃贲门或胃体部,有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方法笔者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对60例胃肠外科术前置胃管的成人手术患者,采用两种置管长度,书中观察胃管顶端在胃中的位置,术后观察胃肠减压效果。结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病人身高、提醒增加7-12cm的置管长度,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或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是临床需要多次静脉操作如输注液体、营养液、化疗药物、静脉采血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 胸部CT检查预测肺癌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公式计算,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胸部CT上腔静脉定位得出。比较2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PICC置管精确率,患者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精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上腔静脉在肿瘤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PICC置管精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10cm对ICU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盲法实验设计,实验组留置鼻胃管长度为55~65cm,对照组留置鼻胃管长度为45~55cm,两组患者均使用肠内营养泵持续泵入同样的营养液,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反流、呛咳、误吸、腹泻、腹胀、胃潴留、应激性胃溃疡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鼻饲营养液后,实验组反流、呛咳、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腹泻、腹胀、胃潴留、应激性胃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鼻胃管的置入长度10cm能够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技术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材质的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及导致患者感觉异常的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腰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40例,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ASA分级Ⅰ或Ⅱ级。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普通聚氯乙烯硬膜外导管组(A)、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Arrow公司,美国)(B组),其中A组又分为A1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3cm),A2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10cm);B组又分为B1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3cm),B2组(硬膜外腔导管置入长度10cm)。于侧卧位下行L2-3间隙硬膜外腔穿刺术,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后连接注射器回抽,各组产妇如回抽血液通畅说明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置管过程中如产妇自诉有腰腿部、背部等触电般发麻疼痛等刺激症状视为感觉异常。结果与A1组比较A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1组、A2组比较B1、B2组置入血管及置管时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的不良并发症方面,导管置入长度不是主要原因,但进口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减少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及引起感觉异常方面优于普通硬膜外导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急性胰腺炎治疗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取我院90例行不同胃管置入长度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胃管置入45-55cm行胃肠减压(传统插入法);观察组胃管置入长度适度增加5-10cm(50-65cm),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2次/天)。对比两组病人的负压引流量、堵管例数、腹痛程度和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胃管长度增加5-10cm)负压引流量≥800ml例数要比对照组更多;堵管例数则相对更少;腹痛缓解程度和时间、血淀粉酶恢复、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通过改进胃管插入长度,可有效改善急性胰腺炎的胃肠减压效果,减轻病人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置入长度与外套管根部打折率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60例)和干预组(n=60例)。常规组接受留置针置管的过程中完全置入外套,干预组接受留置针置管的过程中不完全置入外套管,在皮外余 2~3 mm,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护理质量、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33%(59/60)高于常规组的85.00%(51/60),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89±0.54)d长于常规组的(2.78±0.43)d,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防范质量和风险处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3.33%低于常规组的16.67%,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常规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留置针置管的过程中不完全置入外套管,余2~3mm在皮外可以有效降低外套管与留置针的打折率及延长留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置入长度对脑梗死长期鼻饲饮食患者营养改善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来自我院罹患脑梗死疾病并且接受长期鼻饲饮食的66例患者进行抽取,时间介于2020年2月~2022年3月范围;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完成本次干预研究各组别划分,即包含33例采用45~55cm胃管留置长度干预的参照组,与包含33例采用55~65cm胃管留置长度干预的研究组;组间比较两组营养改善情况(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回抽胃内残留量以及并发症(呕吐、吸入性肺炎、呛咳以及胃反流)总发生率。结果:干预前,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参照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差别不明显(P>0.05);干预后,研究组、参照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更高(P0.05);研究组回抽胃内残留量较参照组回抽胃内残留量更少(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PICC置入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在早产儿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6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2016年7-12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研究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组采用不同体外测量法后的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分别为90%、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PICC体外预测量方法可用于早产儿置管术中,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性,减少反复调管带来的痛苦和潜在感染以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