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除了这四大运动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嗅觉减退、失眠、抑郁、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常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据调查迄今为止全球约有62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我国有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270 万,约占全球总发病率的44%,预计中国到2030 年帕金森病患者将高达500万。目前上没有有效方法可以治愈帕金森病,但是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康复手段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改换患者的生活质量。直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性脑刺激,具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tDCS在PD治疗中的一些主要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经颅直流电 帕金森 康复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直流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以抑郁心境、兴趣减退、失眠、食欲下降、体质量变化及自杀意念等为临床表现。对于抑郁障碍,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低耐受性,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流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电刺激疗法,在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抑郁障碍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疗效较好、患者易于耐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笔者现从疗效、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安全性等方面,全面综述tDCS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其临床上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抑郁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抗抑郁药物
  • 简介:摘要睡眠障碍与其他躯体、精神健康问题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密切相关。直流刺激(tDCS)作为一种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治疗技术,现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改善睡眠问题,但其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争议。本综述将阐述tDCS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tDCS治疗睡眠障碍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睡眠障碍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直流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CS,阳极置于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阴极置于右肩部,刺激电流强度2mA,20min/次。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右侧屈肘肌肌张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2组CRS-R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CRS-R和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反应者为13例(61.90%),无反应者为8例(38.10%);对照组反应者为2例(9.52%),无反应者为19例(9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屈肘肌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屈肘肌M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直流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痉挛状态。

  • 标签: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 联合康复治疗 意识障碍研究
  • 简介:摘要直流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新型无创脑刺激技术,通过微弱电流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近年来,tDCS以其安全、高效、便携等优点,在神经精神疾病等脑功能调控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在围术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文章主要从tDCS的作用机制、围手术期应用及前景、不良反应等方面概述其在围术期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围手术期 脑功能调控
  • 简介:【摘要】直流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弱电流 (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技术 [ 1 ] 。共济失调是脑卒中,尤其是小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 2 ] 。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发展和机制,着重其综述在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 的研究进展。介绍直流刺激利用微弱的直流( 1—2mA)来调节皮质神经元活动,阳极小脑 tDCS可以上调小脑 -大脑抑制 。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共济失调 吞咽障碍 综述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由卒中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注意力、语言功能、执行功能、视觉空间认知、情景记忆和工作记忆等1项或多项功能受损。PSCI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治疗方式有限且维持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直流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安全成熟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产生微弱的直流(1~2 mA),改变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综述了tDCS对PSCI的影响,期望为其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卒中 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卒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流刺激(tDCS)配合常规综合康复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tDCS治疗组和常规综合治疗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综合训练,tDC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tDCS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程度评估(DOSS),以及吞咽功能(FDS)评分,同时检验2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和感染指标[(包括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DOSS评分和FD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的DOSS评分和FDS评分分别为(6.20±1.62)分和(46.15±18.82)分,显著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和感染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的营养相关指标Alb和Hb以及感染指标WBC和CRP与常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疗法与常规综合治疗相结合可更好地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并减少感染。

  • 标签: 脑干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吞咽障碍 营养 感染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高,严重时有致命危险,并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传统手法治疗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手段较单一,临床研究表明直流刺激( t DCS )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病人接受直流刺激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抑郁症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抑郁症病人接受氟西汀口服治疗作为对照组,剩余50例抑郁症病人接受直流刺激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抑郁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抑郁症病人接受不同治疗措施之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临床中针对抑郁症病人,为其提供直流刺激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抑郁症 经颅直流电刺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一般情况下是指婴幼儿出生前或者出生一个月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同时还有可能会伴随着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等。我国脑瘫疾病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目前针对脑瘫这一疾病,临床上并没有根治的方法,常用的一般是康复或者预防手段。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直流疗法在脑瘫儿童康复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直流疗法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经颅直流电疗法 脑瘫儿童康复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流刺激(tDCS)对认知损害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皮质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学特征与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将观察组、模型组大鼠制成认知损害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则同期注射生理盐水。制模后观察组大鼠给予tDCS干预,模型组、对照组大鼠电极放置方法同观察组,但期间不予电刺激,3组大鼠均连续干预16 d。待干预结束后采用穿梭箱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于制模后第30天时各组大鼠均断头取脑,观察其海马及皮质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同时测量海马颗粒层厚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被电击次数[(60.5±6.67)次/min]较模型组[(145.8±19.31)次/min]显著减少(P<0.05),寻找平台时间[(50.4±3.68)s]较模型组[(91.9±3.09)s]显著缩短(P<0.05),穿越D象限平台次数[(23.3±3.56)次/分]较模型组[(15.3±3.43)次/分]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93.47±1.07)μm]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95.17±1.49)μm]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实验大鼠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与被电击次数、寻找平台时间具有负相关性(P<0.05),与穿越D象限平台次数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腹腔注射东莨菪碱能导致大鼠认知功能受损,其受损程度可能与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具有一定相关性;tDCS可改善认识损害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皮质神经元结构恢复、增加海马颗粒层厚度有关。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海马皮质厚度 认知损害 学习记忆 大鼠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发生普遍性、时间紧迫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急性创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兴奋等因素使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而传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使创伤性疼痛的控制仍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磁刺激(TMS)、直流刺激(tDCS)等为代表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在治疗慢性偏头痛、纤维肌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下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有文献报道tDCS对缓解急性创伤性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tDCS治疗急性创伤性疼痛的可能机制、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创伤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创伤 急性疼痛 脑功能调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治疗中经直流刺激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认知功能、抑郁度的影响。方法:抑郁症病人取样65例,均为我院2019年01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盲选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帕罗西汀治疗,n=31)和研究组(直流刺激治疗+帕罗西汀),比较总有效率,观察认知功能、抑郁度变化。结果:治疗12周,研究组认知功能(26.07±0.79)分,总有效率94.12%,比常规组(24.52±0.68)分、70.97%高,抑郁度(8.79±3.20)分,比常规组(12.57±2.15)分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抑郁症治疗中应用直流刺激疗法可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认知功能,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价值分析 抑郁症治疗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抑郁症患者采用直流刺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依据患者住院时间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直流刺激两种方式治疗,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直流刺激后,乙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明显优于甲组。两组患者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直流刺激,对其症状改善有积极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抑郁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直流刺激(tDCS)和重复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TM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治疗方案以及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提供借鉴。

  • 标签: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