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糖原贮积是一组罕见的、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营养治疗是减轻、缓解临床表现最为有效的方法。各型肝糖原贮积虽均以生玉米淀粉治疗为主,但其具体治疗方案及对症治疗措施各有不同,随访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也不同。临床须重视各型肝糖原贮积患者的长期营养管理。

  • 标签: 肝糖原贮积症 糖原贮积症 营养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糖原贮积供者肝、肾移植的短期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南京鼓楼医院糖原贮积供者肝、肾移植3例术后的转氨酶、胆红素、血肌酐水平及B超声检查的器官功能情况。结果目前3例受者移植器官功能良好,例1肝移植受者术后15个月复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5 U/L、谷氨酸转氨酶(ALT)12.6 U/L、总胆红素28.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2 μmol/L,B超声检查提示肝静脉及门静脉、肝动脉血流通畅,移植肝实质回声均匀。例2为左肾受者术后14个月复查血肌酐水平为95 μmol/L,例3为右肾受者术后14个月复查血肌酐水平为78 μmol/L,肾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移植肾血流丰富,动脉阻力指数正常,移植器官近期预后佳。结论可考虑糖原贮积供者捐献器官行肝、肾移植;术前应进行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评估;术后加强随访,警惕移植器官糖原贮积发生、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肾移植 糖原贮积症Ⅱ型
  • 简介:[摘要] 糖原贮积病Ⅱ( GSD Ⅱ)也称为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展性溶酶体贮积病,由于酸性α-葡糖苷酶 (GAA)基因突变,溶酶体内GAA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细胞的溶酶体内,导致溶酶体肿胀、细胞破坏及脏器功能损害。本文就目前收治的首例GSD Ⅱ患儿应用阿糖苷酶α酶替代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

  • 标签: [] 糖原贮积病Ⅱ型 阿糖苷酶α 酶替代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ⅣA(MPS ⅣA)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罕见病。患者因常染色体隐性变异造成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缺失,使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在细胞中贮积引起。患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但智力正常。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中GALNS活性测定为确诊MPS ⅣA的金标准。MPS ⅣA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需尽早诊断,及时施行多学科协同干预,并开展依洛硫酸酯酶α酶替代疗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MPS)患儿的颅脑病变的MRI表现,以及MRI各征象之间、MRI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9例MPS患儿颅脑MRI影像资料,对MRI图像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形态异常、齿突发育不全、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椎管狭窄、颈髓异常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进行分析及半定量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RI各征象之间、各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9例MRI图像中,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1例,脑白质异常信号9例、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脑室扩张10例、蝶鞍形态异常14例、齿突发育不全13例、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5例、椎管狭窄11例、颈髓异常2例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7例。MRI各征象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白质异常信号与血管间隙增宽之间存在正相关(r=0.600,P=0.007),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与脑室扩张存在正相关(r=0.719,P=0.001),而椎管狭窄与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MPS颅脑受累的MRI涉及范围广泛,表现包括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胼胝体受累多见),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扩大,椎管狭窄以及颈椎椎体终板不规则,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MPS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儿童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对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因心脏扩大就诊后检测发现黏多糖贮积患儿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整理,结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图书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儿童黏多糖贮积I并心肌病的诊治原则及预后。患儿,4个月7 d,因"心脏扩大"就诊,临床特殊有毛发浓密,反复呼吸道感染后经抗炎、强心等处理,基因结果提示IDUA基因出现2个杂合变异,考虑为黏多糖贮积I并心肌病,随访至出生后11个月患儿干细胞移植后因感染死亡。黏多糖贮积I为罕见病,既往无特异性治疗手段。目前治疗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酶替代疗法及基因治疗等。但对于黏多糖贮积更重要的是早期识别,以改善该病预后。

  • 标签: 关键词:儿童 黏多糖贮积症I型 扩张型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以痛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原累积Ⅰ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二代测序,对疑似致病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空腹低血糖、高甘油三酯血、高乳酸血、肝肿大、泌尿系结石,并逐渐出现肝脏结节、肾功能不全。测序发现其携带G6PC基因c.648G>T和c.260delG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亲(表型正常)和母亲(患高尿酸血),其中c.260delG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二者均为致病性。结论患者被诊断为G6PC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原累积Ⅰa。患高尿酸血和(或)痛风的青年女性,在合并其他糖脂代谢异常时,应注意排除糖原累积Ⅰa

  • 标签: 糖原累积症Ⅰa型 痛风 高尿酸血症 G6PC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粘多糖贮积(mucopolysaccharidosis Ⅱ,MPSⅡ)家系的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 IDS)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基因变异确定后,对其母亲、父亲进行致病基因位点确认,确定变异基因的遗传关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变异对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IDS基因存在IVS1-3T>G半合子变异,导致变异等位基因产生了两种转录本,一种转录本保留了第1内含子的3′端c.104-216到c.104-1的216个核苷酸,并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导致肽链从550个氨基酸截短至38个;另一种转录本缺失了第2外显子5′端c.104-c.212的109个碱基,产生移码变异,IDS肽链由550个氨基酸缩短至92个。先证者为IVS1-3T>G变异的半合子,而其母亲为IVS1-3T>G变异的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则未见该变异。结论IDS基因的IVS1-3T>G变异导致IDS基因表达异常,进而引起IDS蛋白异常,从而成为该粘多糖贮积患者的致病原因。

  • 标签: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DNA测序 逆转录-PCR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糖原累积病Ⅱ(GSD Ⅱ)属于罕见疾病,常以骨骼肌、平滑肌损害为主要表现,易与炎性肌病相混淆,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23岁男性,以肌酶升高和脊柱畸形为主要表现,血清抗转录中介因子1(TIF1)-γ抗体IgG(++),基因检测提示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突变,肌肉病理提示大量糖原沉积及骨骼肌纤维空泡变性,确诊为GSD Ⅱ。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糖原累积病Ⅱ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提高风湿科医生对GSD Ⅱ以及肌炎特异性抗体的认识。

  • 标签: 糖原累积病 肌炎 抗体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Ⅱ糖尿疾病选择胰岛素强化医治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和护理。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收治的 88例患有Ⅱ糖尿疾病初次应用胰岛素强化医治的患者实行研究,以十天当做观察期,监测各个时间点患者手指的血糖,并在其发作低血糖的时候及时的实行监测。结果:没有出现并发组发生低血糖的频率要明显比出现并发组低; 40岁至 49岁阶段组使用胰岛素强化医治过后出现低血糖频率要明显比其余年龄段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 50岁至 59岁, 60岁至 69岁两组出现低血糖的频率相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关分析表明,出现低血糖的几率和年龄、并发出现的个数有关。结论:对于年龄偏大且出现并发偏多患有Ⅱ糖尿疾病的患者应增强卫生的宣教,需对其病情实行密切的观察,严密的对血糖监测,在使用胰岛素强化医治的过程当中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随时实行调整。

  • 标签: 胰岛素 Ⅱ型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Ⅱ糖尿疾病选择胰岛素强化医治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和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88例患有Ⅱ糖尿疾病初次应用胰岛素强化医治的患者实行研究,以十天当做观察期,监测各个时间点患者手指的血糖,并在其发作低血糖的时候及时的实行监测。结果:没有出现并发组发生低血糖的频率要明显比出现并发组低;40岁至49岁阶段组使用胰岛素强化医治过后出现低血糖频率要明显比其余年龄段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关分析表明,出现低血糖的几率和年龄、并发出现的个数有关。结论:对于年龄偏大且出现并发偏多患有Ⅱ糖尿疾病的患者应增强卫生的宣教,需对其病情实行密切的观察,严密的对血糖监测,在使用胰岛素强化医治的过程当中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随时实行调整。

  • 标签: 胰岛素 Ⅱ型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Ⅳa胆管扩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5~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管扩张患儿且临床资料较完整者,共135例,按Todani分,Ⅰ96例,Ⅱ9例,Ⅲ1例,Ⅳ29例。按照纳入标准分组:Ⅳa29例为A组;Ⅰc肝内外胆管扩张且互相连续患儿36例设为B组,Ⅰa、Ⅰb仅肝外扩张患儿56例设为C组,合计12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术中发现、手术过程及预后。结果各组中女性均多于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标准,B超声肝内胆管扩张检出率为30.7%(20/65)。所有B超声报告均提示第一肝门前囊性占位或胆总管扩张。术前伴随胰腺炎共25例(20.7%)。二次入院患儿共10例,3例经消炎治疗后好转,7例再次手术。术后随访中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持续存在患儿4例,其中2例无不适症状,予保守治疗,2例患儿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1个月后扩张胆管消失。结论术中应积极探查肝门处狭窄环及近端扩张胆管,并适当做肝门整形。儿童Ⅳa胆管扩张大多预后较好,妥善处理肝外胆道后,肝内胆管扩张术后大多能改善。胰腺炎与囊肿分无关,术前伴发水肿胰腺炎患儿多可一期手术。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诊断 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胃息肉摘除术后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选择的性肠胃息肉摘除术后60例出现低血糖症状患者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通过对同期60例非低血糖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导致低血糖原因。并研究对低血糖患者护理方式以及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包含年龄,术前睡眠质量、禁食时间、情绪和补液,术后补液,以及糖尿病史等。护理后低血糖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实施肠胃息肉摘除术治疗后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有多种,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对低血糖患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可提升其生活质量,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肠胃息肉 摘除术 低血糖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肾上腺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4月 -2018年 11月来我院就诊的 149例肾上腺腺瘤原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9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 89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另外 60例的首发症状就是鼻出血和晕厥。本组患者头痛 49例,头晕 40例,肌无力 28例,肢端麻木 32例。结论:肾上腺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诊断方法为 B超检查与 CT检查,肾上腺皮质腺瘤自主分泌醛固酮是原醛的主要原因,采用腹腔镜腺瘤切除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 ]肾上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腹腔镜腺瘤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纯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HoFH)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2018年10月确诊的1个Ho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并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杂合突变携带者和未携带者的基因与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7岁10月龄男性患儿,生后尾骨处皮肤可见圆形绿豆大小黄色皮肤突起,3~4岁起双侧肘关节、膝关节及跟腱处皮肤逐渐出现直径0.5~1.5 cm的黄色瘤样结节,患儿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相同。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皮肤黄瘤。患儿总胆固醇(TC)18.16~21.2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8~15.51 mmol/L,颈部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弥漫性硬化斑块,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基因检测确定了先证者LDLR基因携带c.418G>A(p.E140K)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二人为近亲结婚,均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家系中携带LDLR-E140K基因杂合突变成员TC、LDL-C和载脂蛋白B分别为(8.40±0.13)、(6.79±0.01)、(1.95±0.05)mmol/L,明显高于未携带者[(4.59±0.28)、(3.35±0.39)、(0.86±0.10)mmol/L,t=7.269、4.595、6.311,P均<0.05]。结论LDLR-E140K基因纯合突变致儿童HoFH,携带纯合突变的先证者临床表型最严重,携带杂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均有高胆固醇血表型,LDLR-E140K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的致病性变异。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 表型
  • 简介:摘要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AChR)是胆碱能受体的一种,近年来关于各类M-AChR在抑郁中的机制研究很多,本次主要对M-AChR在抑郁发病和治疗中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且对相关药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M1-AChR、M2-AChR在抗抑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机制涉及海马和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等脑区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的激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因子的释放等,同时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eacid,AMPA)通路的激活在M2-AChR介导的抗抑郁效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以及各类M-AChR间的相互作用仍有待于探究,这也可能成为接下来的研究重点。目前,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东莨菪碱,随着临床试验的进展,该药物的量效曲线和副作用耐受性等会更加明确,相信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 标签: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抑郁症 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东莨菪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cblA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变异类型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2例cblAMMA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MMAA基因的变异分析。结果MMA cblA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气促和嗜睡。维生素B12治疗对11例(91.7%)患儿有效。治疗后患儿血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尿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橼酸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8例患儿生长发育正常(66.7%),4例智力运动发育落后(33.3%)。检测到14种MMAA基因变异,包括6种新变异:c.54delA(p.A19Hfs*43)、c.275G>A(p.G92V)、c.456delT(p.G153Vfs*8)、c.667dupA(p.T223Nfs*4)、c.1114C>T(p.Q372X)和c.1137_1138delCA(p.F379Lfs*27)。最常见的变异为c.365T>C(p.L122P)(29.2%)。结论cblAMMA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气促和嗜睡,大部分患儿为维生素B12治疗有效。c.365T>C为中国MMAA基因的常见变异。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MMAA基因 丙酰肉碱 甲基丙二酸
  • 简介:摘要原发性高草酸尿(primary hyperoxalurias,P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PH共分3种类型:PH1、PH2和PH3。PH3是由4-羟基-2-氧戊二酸醛缩酶(4-hydroxy-2-oxoglutarate aldolase,HOGA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HOGA1基因所编码的酶缺失致内源性草酸生成过多,尿液中草酸排泄增加,进而导致肾钙质沉着及反复发作的草酸钙结石。首发症状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血尿、反复的尿路结石及肾脏钙质沉着。基因诊断是PH3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中国PH3患者,主要表现为幼年起病反复发作的尿路结石,全外显子测序证实HOGA1基因2处杂合突变:c.834_834+1GG>TT及c.834G>A,患者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规律血液透析后行肝肾联合移植治疗,但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 标签: 高草酸尿症,原发性 尿毒症 肾移植 肝移植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其分诊断的金标准是肾上腺静脉采血,但技术要求和费用消耗均较高,尚未能普及。因此,在尚不具备肾上腺静脉采血的医学中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的诊断有较大困难。近年来研究提出了多种非侵入性分诊断方法,包括11C-MTO PET/CT、CT的拓展应用、确诊试验在分诊断的新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以及临床预测模型等,为分诊断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分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