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LRP)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家族中的一员,属内吞性受体,能与多种配体结合发挥其病理生理学效应。文章就该蛋白基本特征、与胆固醇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和AB沉积的关系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单支病变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50%〈狭窄程度≤70%组(A组,62例)及狭窄程度〉70%组(B组,32例),同时选择30例造影结果阴性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中血清HbAlc及G-LDL浓度,并对3组对象血清HbA1c及G-LDL浓度表达差异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患者血清HbAlc[(2.68±1.47)、(5.35±1.81)μg/L]及G-LDL[(96.45±15.26)、(75.80±10.41)μg/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16)、(13.56±6.37)μg/L](P〈0.05),B组HbA1c及G-LD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冠心病单支病变患者血清HbA1c及G-LDL过度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同冠心病单支病变狭窄程度有关,检测血清HbA1c及G-LDL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简介:目的研究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亚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37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n=17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n=20),分别给予10mg/d和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另入选15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对HDL和LDL颗粒进行分类。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HDL和LDL颗粒的变化,分析10mg/d阿托伐他汀和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LDL和HDL颗粒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阿托伐他汀(10mg/d和20mg/d)治疗8周后,血浆LDL-C浓度、LDL各亚组分胆固醇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显著降低。结论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即可显著改善LDL和HDL的亚组分分布,使其向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的有益表型转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LDL-C)水平升高与冠心病(CHD)防治关系。方法采用液体试剂用清除法测定50例CHD患者及50例无CHD患者血清中D-LDL-C水平,同时还检测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CHD组的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D-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结论D-LDL-C是CHD发病的高危因素。它的定期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CHD必不可少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的信号途径。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分成以下各组:(1)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以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48h;(2)OX—LDL各浓度组(共3组):EPCs培养24h后,再分别换用含5,10,20mg/LOX—LDL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Akt、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时加上一组。(3)Wortmannin组:EPCs培养24h后,换用含Wortmannin100μmol/L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采用MTF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提取细胞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Bcl-2mRNA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结果:Ox—LD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P〈0.01),基础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Bcl-2mRNA及蛋白,OX—LDL处理能抑制其表达,降低磷酸化Akt的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Ox—LDL抑制EPCs增殖、诱导EPCs凋亡的作用是通过抑制Akt活化,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实现的;Ox—LDL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依赖P13K/Akt信号通路实现,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0.6-2023.6,我院收治的15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50例与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一般健康调查,对其进行抽血化验,观察并对比血脂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TC、LDL-C、载脂蛋白B指标水平较低,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TC、LDL-C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TG水平与其病程呈负相关,其余指标水平与其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均呈不相关(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且以男性差异更为显著,低密度脂蛋白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用公式法计算LDL—C(含量达到与直接测定相同效果,不需试剂,节约成本。方法采用LDL—C=0.87TC-0.9HDL-C-0.32TG+0.274公式。结果朗道Ⅱ脂质质控血清标定含量TGl.40mmol/L、HDL—C1.48mmol/L、TG4.32mmol/L、LDL-C2.25mmol/L;实测(n=5)TGl.40mmol/L、HDL—C1.50mmol/L、TC4.395mmol/L;用本公式计算得LDL—C2.28mmol(2.25~2.3lmmo1):用F公式计算得LDL—C2.62mmol(2.56~2.68mmol/L)。TG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本公式计算的LDL—C结果明显优于F公式(表)结论TG<9.0mmol/L用本公式计算LDL—C能满足临床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x—LDL)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应蛋白等指标,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体外LDL氧化修饰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9例,心绞痛组120例,正常对照组49例等的Ox—LDL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x—LDL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O1),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与心绞痛组比较,Ox—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O.05),冠心病患者Ox—LDL与C反应蛋白成正相关。结论CHD患者0x—LDL水平可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冠心病脂代谢异常是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间接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与脑梗死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岁以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0例为病例组,同期本科室住院的50岁以上的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入院时检测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评分,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异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脑梗死组IBI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将入院时脑梗死患者分为NIHSS评分〈7分和NIHSS评分≥7两组,两组IBIL、LDL水平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IBIL水平增高;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DL、IBIL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相关,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黄芪配伍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及胸主动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AS家兔模型,对各组采取不同干预因素,取材后采用酶法测定血清TG、TC、ApoAI及ApoB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DLR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血清TG、TC和ApoB含量明显减少(P<0.01),ApoAI含量显著增加(P<0.01),胸主动脉LDLRmRNA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结论:本方通过调节血脂含量,上调胸主动脉LDLRmRNA的表达,来发挥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