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脂各组分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10月于我科进行体检的患者90例,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TC、TG、HDL-C、LDL-C、血清肌酐和血尿酸等。均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情况,检查颈动脉超声,计算斑块积分,结果根据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进行三分位法分为三组,低值组(<3.802*109)、中值组(3.802-6.724*109)、高值组(>6.724*109),三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血糖、血尿酸、脂蛋白α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见表(2),可见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受血糖、甘油三酯的水平影响。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受到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影响,甘油三酯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同时高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组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积分明显增高。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 动脉粥样硬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急疹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发热患儿,通过回顾性诊断分成上呼吸道感染组(n=62)与幼儿急疹组(n=58),在入院第1d、第3d及第5d抽取患儿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绝对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P<0.05);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P>0.05);幼儿急疹组患儿入院第1d和第5d的血常规与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第3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结论:幼儿急疹在出疹前会大量消耗中性粒细胞,出疹后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幼儿急疹 中性粒细胞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孕妇在妊娠中幼稚粒细胞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时纠正和处理各种不良影响,切实预防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及母体的需要。方法对2016年3月1日—2016年11月5日我院妇产科病人和其它科室病人进行的血常规检测,并对幼稚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妇产科的幼稚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科室。结论妇产科的幼稚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科室,经过综合分析,与孕妇的新陈代谢旺盛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孕妇 妊娠 幼稚粒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在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支原体肺炎伴过敏组、支原体肺炎观察组、正常对照组嗜酸粒细胞升高比例。结论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支气管儿童哮喘。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支气管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100份经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在BC-5200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后制作成血涂片,经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同时用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将仪器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手工分类法。仪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计数与手工分类法及目测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7。结论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可靠,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简介:目的通过对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调查研究,建立健康老年人静脉白细胞计数参考值范围。方法采集3317例健康老年人和青壮年静脉血,用BEcKMENGEN.S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老年人男、女间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壮年白细胞正常范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老年人白细胞参考值范围与通用的成人正常范围有明显差异,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本地区和本实验室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白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

  • 标签: 老年人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顺尔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小儿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之间的80例患儿为例,80例患儿均为哮喘但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随机将80例患儿分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顺尔宁治疗,在患者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较快,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肺功能明显增加,总体比较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尔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小儿哮喘患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哮喘 顺尔宁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76例疑为颅内细菌感染患者,入选患者均行C反应蛋白(CRP)与NLR检查,以实验室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RP与NLR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76例患者实验室培养阳性33例,阴性43例;NLR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CRP,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NLR在颅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高于CRP,可推广使用。

  • 标签: NLR 颅内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以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无异常,但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具有典型"隧道征"的肺吸虫病误诊病例,予吡喹酮治疗后症状好转,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减少误诊。

  • 标签: 肺吸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进行NACT,并且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ACC的2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NACT后,将达到完全缓解(CR)与部分缓解(PR)者分别为74例与147例,均纳入有效组(n=221);而将疾病稳定(SD)与疾病进展(PD)者分别为43例与9例,则均纳入无效组(n=52)。采用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及其血清鳞状细胞抗原(SCCA)、糖类抗原125(CA125)、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21-1、癌胚抗原(CEA)水平与NLR等。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LACC患者的NACT疗效、NLR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NLR预测LACC患者NACT疗效的价值进行分析。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有效组患者的FIGO临床分期为ⅠB2期、病理分级为G1、病理类型为鳞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效组,而血清SCCA、CA125、CA199、CY21-1、CEA水平与NLR,则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CA、CA125、CA199、CY21-1、CEA水平,以及NLR与FIGO临床分期,均为LACC患者NACT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51、0.931、0.856、0.614、0.841、0.521、33.577,95%CI:0.767~0.945、0.880~0.985、0.780~0.938、0.448~0.841、0.749~0.944、0.344~0.790、5.509~204.660,P=0.002、0.013、0.001、0.002、0.003、0.002、<0.001)。②ROC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LACC患者NACT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707(95%CI:0.649~0.760,P<0.001),其预测NACT疗效的最佳临界值为3.92%。③NLR>3.92%患者的FIGO临床分期为ⅡA期、病理分级为G2与G3,以及非鳞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NLR≤3.92%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2、19.721、17.332,P均<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均为LACC患者NLR的独立影响因素(OR=4.908、0.067、12.293,95%CI:1.688~14.269、0.005~0.871、1.087~187.983,P=0.003、0.039、0.043)。结论采取NLR可有效预测LACC患者NACT疗效,其预测的最佳临界值为3.92%,并且NLR与LACC患者肿瘤分期、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有关。由于本研究仅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NLR用于临床评估LACC患者NACT疗效的有效性,仍然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宫颈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局部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肿瘤分期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与RA骨密度的关系,评价其对RA伴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134例RA患者及69名健康体检者,比较2组NLR水平间的差异。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对病例组腰椎1~4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并将病例组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47例)以及骨质疏松症组(43例),记录其身高、体质量、病程、血小板平均体积数、ESR 、CRP 、补体C3、补体C4、RF、抗CCP抗体、骨密度等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者χ2检验比较3组间的NLR、BMI、性别、年龄等指标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检测NLR、骨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NLR及联合相关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RA患者NLR(3.1±1.7)高于健康对照组(1.7±0.5)(t=21.27,P<0.001),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中,年龄[(66±8)岁、(62±10)岁、(50±13)岁]、病程[(15±10)年、(9±8)年、(7±7)年]、BMI [(20±4) kg/m2、(22±3) kg/m2、(24±3) kg/m2]、NLR[(3.9±2.3)、(2.7±1.2)、(2.6±1.0)]、CRP[(41±43) mg/L、(28±34 mg/L、(18±26) mg/L]、ESR[(46±30) mm/1 h、(36±26) mm/1 h、(26±20) mm/1 h]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92,P<0.001;H=17.41,P<0.001;F=12.04,P<0.001;H=11.62,P=0.030;H=13.78,P=0.001;F=7.18,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NLR与CRP、ESR、抗CCP抗体、股骨颈骨密度、DAS28评分、年龄相关,其r分别为0.49(P<0.001),0.39 (P<0.001),0.30(P<0.001),-0.18(P=0.042),0.50(P<0.001),0.17(P=0.046);股骨颈与年龄、BMI、病程、CRP、ESR相关,其r分别为-0.46(P<0.001),0.38(P<0.001),-0.39(P<0.001),-0.34(P<0.001),-0.28(P=0.001),腰椎1~4与年龄、BMI、CRP、ESR的r分别为-3.41(P<0.001),0.39(P<0.001),-0.22(P=0.010),-2.42(P=0.005),骨密度与DAS28、抗CCP抗体无相关性。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NLR、ESR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12(P<0.001),1.05(P=0.025),1.29(P=0.031),1.02(P=0.039),0.28(P=0.008);BMI (OR=0.76,P<0.001)是保护因素。通过ROC曲线检测,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NLR、BMI、年龄、性别、病程的AUC面积为0.90,截断值为0.20,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73[95%CI(0.84,0.95)]。结论骨质疏松症中,NLR与RA患者的骨量及疾病活动度有关,结合其他相关性指标,NLR可作为预测诊断指标,对临床具有提示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密度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首次诊断为脓毒症的时间为研究起点,以患者死亡或28 d为研究终点,并记录患者28 d预后。收集所有患者诊断为脓毒症后3 d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计算N/LPR和NEU与LYM比值(NLR)。比较两组患者N/LPR和NLR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N/LPR和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对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进行亚组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154例脓毒症患者中,排除年龄<18岁、妊娠期、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近1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1周内服用过升白细胞药物、ICU住院时间<3 d及资料不完整患者,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0例,死亡20例。死亡组患者N/LPR和NL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N/LPR:23.85±11.99比12.41±5.25,NLR:17.83±8.69比10.75±3.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高于NLR(AUC=0.762);以15.48作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0.0%;以10.65作为NL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56.7%。亚组分析显示,N/LPR≥15.48组脓毒症患者(21例)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N/LPR<15.48组(29例;71.4%比17.2%,χ2=14.901,P<0.01);NLR≥10.65组脓毒症患者(28例)28 d病死率亦显著高于NLR<10.65组(22例;53.6%比22.7%,χ2=4.884,P<0.05),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外周血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于NLR。

  • 标签: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 标签: 哮喘 嗜酸细胞 表型 诊断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与首发抑郁症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3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抑郁症组(20≤HAMD-24<35分,n=98)和重度抑郁症组(HAMD-24≥35分,n=95)。根据血液分析结果得出白细胞计数及各细胞亚型计数,并计算NLR、PLR、MLR。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抑郁症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重度抑郁组白细胞计数、NLR高于轻中度抑郁症组[白细胞计数:5.77(2.05)×109/L比5.11(1.31)×109/L;NLR:1.86 (1.04)比1.57(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R和M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症患者NLR、白细胞计数与HAMD-24评分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和NLR对患者HAMD评分均有影响(B=1.398,P=0.003;B=2.624,P=0.001);(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白细胞计数、NLR为抑郁症患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12和2.336,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白细胞计数、NLR均与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抑郁症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辽宁省金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重症肺炎治疗的具有完整数据资料的老年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65~85岁,以治疗28 d为观察期,根据治疗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18例,死亡组29例。收集并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史等。检测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并计算NPR(NEUT/PLT)。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础资料、病史、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WBC、CRP、PCT、PLT、Lac、NPR×100等指标,单因素筛查有意义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NPR×10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生存组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157.73±16.99)×109/L比(120.48±14.06)×109/L],同时生存组NPR×100、PCT、Lac、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9.00±4.08)比(15.78±6.26)、(12.20±3.09)ng/L比(14.06±3.04)ng/L、(1.04±0.27)mmol/L比(1.73±0.27)mmol/L、(22.25±5.17)分比(29.79±4.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16、7.139、2.913、12.330、7.10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示PLT、NPR×100、Lac是监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03、0.007、0.008),患者入院24 h内NPR×100值对重症肺炎预后判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NPR最佳界值为12.960,灵敏度0.729,特异度0.887,约登指数为0.616。结论高APACHEⅡ评分、高NPR、高PCT、高Lac及低PLT均可提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对疾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LT、NPR及Lac可作为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NPR在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对化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NLR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化疗前4.11±2.94与化疗后3.04±2.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NSCLC患者病理分期越晚,NLR值越高;化疗后NRL值的降低对化疗评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与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2019年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NLR、PLR水平与术后PTMC CLNM的关系。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临界值,采用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分析NLR、PLR与CLNM的关系。结果220例cN0期PTMC患者中,CLNM 92例。ROC曲线显示,NLR临界值为2.5、PLR临界值为175时,Youden指数最高,分别为0.318和0.264。NLR和PLR与CLNM均有关(均P<0.05),肿瘤长径、肿瘤多灶性、NLR≥2.5和PLR≥175为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为5.531(95% CI为0.160~10.901,P=0.016),归因比为0.512(95% CI为0.230~0.794,P=0.009),协同指数为2.294(95% CI为1.492~4.579,P=0.022),提示NLR、PLR有交互作用,二者协同促进CLNM。结论NLR和PLR为cN0期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LR≥2.5、PLR≥175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微小乳头状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与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2019年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NLR、PLR水平与术后PTMC CLNM的关系。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临界值,采用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分析NLR、PLR与CLNM的关系。结果220例cN0期PTMC患者中,CLNM 92例。ROC曲线显示,NLR临界值为2.5、PLR临界值为175时,Youden指数最高,分别为0.318和0.264。NLR和PLR与CLNM均有关(均P<0.05),肿瘤长径、肿瘤多灶性、NLR≥2.5和PLR≥175为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为5.531(95% CI为0.160~10.901,P=0.016),归因比为0.512(95% CI为0.230~0.794,P=0.009),协同指数为2.294(95% CI为1.492~4.579,P=0.022),提示NLR、PLR有交互作用,二者协同促进CLNM。结论NLR和PLR为cN0期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当NLR≥2.5、PLR≥175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微小乳头状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511,P=0.001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