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合成了对叔丁基杯[6]芳烃(H6L)及对叔丁基杯[8]芳烃(H8L′)与稀土RE(La,Sm和Tb)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对高山红景天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iKuhn)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porumSchlecht)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配合物组成分别为[RE(H4L)(DMF)4(OH)]·H6L和[RE(H6L′)(NO3)(DMF)4]·2DMF(RE=La,Sm,Tb;H4L为电离出两个H+的H6L;H6L′为电离出两个H+的H8L′).配合物对这两种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浓度高则抑菌能力强,杯[8]芳烃稀土配合物的抑菌能力较杯[6]芳烃稀土配合物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为主,腺泡中央无腔隙,癌组织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NSE,CEA,CK均阳性,Ki67阳性率为6%。结论阑尾GCC由散在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具有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特点,是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简介:利用MP2和mPWPW91方法,在6-311G**和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RDX分别与硝基、氨基和迭氮基取代的氮杂杯[2]-间-芳烃[2]三嗪和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并借助自然键轨道(NBO)和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揭示了氢键的本质.结果表明,氮杂杯[2]-间-芳烃[2]三嗪复合物中氢键主要发生在RDX与三嗪环及其取代基之间;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复合物中氢键主要发生在RDX与杯芳烃环及其取代基之间.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在-18.82--40.62kJ/mol之间;经基组叠加误差(BSSE)校正后,相互作用能顺序为e〉f≈b〉a〉c〉d和e′〉b′〉f′〉a′〉d′〉c′.两类复合物中,氨基取代的复合物分子间氢键强于硝基或叠氮基复合物分子间氢键,氨基氮杂杯[2]-对-芳烃[2]三嗪与RDX形成的氢键最强,有望作为降低火炸药感度、进行火炸药废水处理的候选物.为获得稳定性较强的RDX-氨基氮杂杯芳烃超分子炸药,应该选取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
简介:摘要:通过梳理相关运行数据,并根据计算可在除盐水一级工艺板换(三台)、二级工艺板换(三台)除盐水侧出水管道处各增加一台板换,热媒使用芳烃余热废水通过在芳烃热水进回水母管带压开孔将热水引致除盐水板换间进行热量回收,提升除盐水水温。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并讨论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等。方法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分析1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结果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背景,管壁增厚,增厚处可见形态、大小较一致的杯状细胞三五成群呈小巢状、腺泡或条索状从黏膜下层起向外浸润性生长,达浆膜层,周围脂肪组织可见粘液。可见神经及脉管侵犯。肿瘤侵及阑尾长度大于2cm。免疫组化CD56(散在+),Syn(灶+),CgA(-),CK(+),Ki-67(15%+)。结论阑尾杯状细胞类癌是一种在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具有类癌和腺癌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较经典类癌更具有侵袭性。Ki67阳性指数对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结合芳烃联合装置的设计,以装置竞争力和解决装置大型化问题为重点,探讨芳烃联合装置大型化的重要性以及装置大型化对提高芳烃联合装置竞争力和可靠性的影响;实现联合装置大型化的方案和途径,结果表明以两套近期投产的芳烃联合装置A,B为例,其中A,B均由连续重整、芳烃抽提、歧化及烷基转移和PX(对二甲苯)等装置构成,与A相比,B投资和占地面积可分别节省9.6%和5.7%。分别从工艺方案、设备选型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对装置进行优化,通过采用先进催化剂、新型高效设备以及局部双系列等手段,可在保证装置竞争力的同时降低大型化工程的难度,但装置单系列最大规模应结合芳烃技术、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的能力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