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骶骨肿瘤切除是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既往文献报道多侧重于肿瘤的切除方法,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63例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1岁。病理诊断:软骨肉瘤9例,脊索瘤25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5例,骨肉瘤13例,尤文肉瘤4例,孤立性转移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术23例,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4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内固定失败出现在术后8-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本组病例中共9例出现螺钉松动移位,7例患者出现金属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术后曾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全骶骨肿瘤切除后,钉棒系统重建最常出现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固定节段不合理,植骨不愈合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简介:相比于传统的单排叶栅,串列叶栅由于其结构的特点,可以由前后两排叶栅分担负荷,气流经过前排叶栅之后在后排叶栅表面形成新的附面层,可以有效推迟分离的发生从而有效提升压气机性能。对于亚音速串列转子及串列静子,压气机负荷得到有效提高,稳定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失速裕度基本与传统叶片相当;但对于跨音速串列转子,失速裕度过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叶尖泄漏流的存在,叶尖间隙是影响串列转子失速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以提高跨声速串列转子失速裕度为目的,对不同间隙配合下串列叶栅的失速机制进行研究,探究使串列转子失速裕度最大的间隙配合。结果表明,随着叶尖间隙的增加,压气机的压比和效率均有所下降,前排转子R1对串列转子性能影响较大。两排转子叶尖间隙的变化均会改变串列转子的失速机制,以设计间隙为基准,当转子R1叶尖间隙变小或转子R2叶尖间隙变大时均使得失速机制由前排叶尖泄漏流堵塞变为前排尾迹堵塞后排通道,对于本文中研究的跨音速串列转子,最先失速级由R1变为R2。就稳定性而言,该串列转子存在最佳间隙组合,即R1和R2间隙分别取2和1,此时失速裕度为7.21%。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颈胸段脊柱肿瘤应用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3例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颈胸段脊柱肿瘤诊治的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均经MRI、CT检查、术后病理诊断获得确诊,对全部患者应用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结果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步长以及速度明显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VAS功能评分为(7.67±1.22)分,术后评分为(2.68±0.55)分,手术前后对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胸段脊柱肿瘤应用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神经功能、脊柱损伤程度、行走功能得到改善,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