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尾综合征(CES)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确诊为CES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无一例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腓肠、隐神经无一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F波、H反射、神经传导阳性率低于针极肌电图阳性率;针极肌电图阳性率高达100%。外伤起病者位置偏高(第2腰神经根),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者位置偏低(第5腰神经根)。CES可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与发病机制相关,但二者间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在第3~4骶神经根功能检查中应用简单、便捷,可有效保护患者隐私。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CES简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对神经根损伤的定位、定性诊断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术式与神经生理电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术式的围术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术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取13例诊断明确的FAS患者及31例由上肢起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UL-ALS)患者,收集上述患者临床查体及神经电生理数据,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并计算分裂手比值SI值(SI值=正中神经CMAP波幅/尺神经CMAP波幅)。分析入选FAS患者临床特点及分裂手现象,并对比FAS及UL-ALS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CMAP波幅。结果与UL-ALS患者比较,入选FAS患者发病年龄[(60.9±7.4)岁]偏大,症状进展至第二区域时间[(24±6)个月]较长;约15% FAS患者上肢腱反射消失,77%减弱,无反射活跃或亢进者,约54% FAS患者下肢反射活跃,38%减弱,上述肢体反射情况与UL-ALS患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FAS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SI值与UL-ALS患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I值均<1。伴上运动神经元(UMN)体征的FAS患者SI值(0.41±0.26)较不伴UMN体征患者SI值(0.76±0.18)明显降低(P<0.05)。入选FAS患者尺神经CMAP波幅较大,正中神经次之,腋神经CMAP波幅较小(P<0.05),而UL-ALS患者尺神经CMAP波幅较正中神经波幅明显增大(P<0.05),但两者均与腋神经CMAP波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AS是一种以上肢近端肌肉受累为主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其病程相对缓慢,症状进展至第二区域时间超过1年(平均24个月),患者上肢反射多减弱或消失,下肢反射活跃或减弱,具有UMN体征,且存在分裂手现象,具有UMN体征的FAS患者更易出现分裂手现象,肌电图检查显示腋神经CMAP波幅明显低平,上述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FAS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1年本院接收的50例接受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接受神经电生理监测。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治疗,了解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之下,其总有效率达到96%(24例),在手术之后仅仅有1例患者出现眩晕的症状。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其总有效率为76%(19例),在手术之后出现眩晕的患者2例,听力下降3例,面瘫1例。结论:患者在接受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容易诱发相关的并发症,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实时关注患者的情况,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240例,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分组,患者均实施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检查项目。比较各组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情况。结果240例患者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异常者分别为86例(35.8%)、103例(42.9%)、15例(6.3%),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正常者与异常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7.6%),B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73.0%),C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91.5%),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3.5%),与各组其他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主要的电生理表现,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反映患者的神经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搔刮塌陷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们对65例肌电图检查符合CTS的患者进行搔刮实验,其中有56例肢体出现搔刮试验阳性。我们对这56例再次进行肌电图检测,比较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的肌电图变化。结果受试患者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指1-腕、指3-腕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ve potential,SNAP);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在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经SPSS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搔刮塌陷试验对部分CT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影响,但对CTS的神经电生理结果没有起到明显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相关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20年1—8月收治的31例颈肌阵挛患者,分析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对所有患者均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71%),女性9例(29%),平均年龄27.8岁。颈肌阵挛最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n=8),其次为癫痫(n=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n=4)、焦虑抑郁状态(n=3)和打鼾(n=3)等。共监测到555次颈肌阵挛,89.5%(497/555)的颈肌阵挛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5.8)明显高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0.2)。48.3%(268/555)的颈肌阵挛伴随脑电觉醒,0.7%(4/555)致患者清醒,2.7%(15/555)伴随肢体动作。结论睡眠相关颈肌阵挛多见于REM睡眠期,可出现在有睡眠障碍性疾病及癫痫的患者。颈肌阵挛的生理或病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应用甲钴胺联合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的电生理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DPN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6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30例)。采用甲钴胺治疗对比组,实验组基于前组上联合三七通舒胶囊治疗。比较2组腓总及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神经症状、体征评分等变化。结果:2组对比治疗后腓总及正中神经SCV、神经症状、体征评分等数据后显示实验组更具优势,组间达到统计学差异要求(P0.05)。结论:DPN应用甲钴胺联合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改善患者电生理指标,且可缓解其各症状、体征,可做进一步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与运动疗法组,每组30例。运动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NMES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肩外展、肘屈曲)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臂丛功能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NMES组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运动疗法组的70.00%(21/30),P<0.05。治疗后,两组VAS、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NMES组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NMES组肌力分级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外展、肘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关节活动度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臂丛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臂丛功能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NMES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提高患者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优良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并可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臂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