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社会福利是为了增加多数社会成员“适存度”和针对特殊人群提供物质与精神帮助的制度安排。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伦理道德、政治因素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梳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思想流变,分析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福利结构在国家福利、地方福利和人群福利层层叠加的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地方性”会导致新的“福利不公”并放大贫富差距,而“多龙治水”和“制度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也在削弱社会福利的综合效益。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未来的社会福利体系需从前期的伞状保护型福利体系向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转型,具体改革路径在顶层设计上,要重视福利体系的整合性;在福利结构上,需增加国家基本福利,减少地方叠加福利;在推进措施上,要提高保障项目的精准性。
简介:本文以基于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旧福利经济学,以及以基于帕累托为思想基础的新福利经济学为逻辑主线,对各种福利判断标准进行了诠释比较,并对不同福利评判标准下的税收分配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比较了新福利经济学的各种福利补偿检验标准,逻辑顺序: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Pigou标准→"Pareto"标准→"Kaldor-Hicks"标准→"Scitovszky"标准→"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Arrow社会福利函数(不可能性定理)→Little标准→Mishan和Ng的评价→Sen的新视角。
简介:经济学家经常讲最大化。对一个人来说,最大化不是收入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对一个社会来说,最大化也不是GDP最大化,而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种最大化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要有GDP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还要使收入分配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就业增加,社会保障与福利提高,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分享到经济进步的成果。换句话说,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实际上是一个多元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靠的不是单项突破,而是在各项指标中求得一种平衡。GDP增长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基础,但一味强调增长而忽视了其它,往往会不利于社会福利提高。在经济发展中,增长与就业要协调,在整个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协调。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应该看到,增长并不是协调的,并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片面强调重化工业与制造业不利于就业的增加;片面强调经济忽视了环保、社会保障这样的社会事业;片面强调城市化忽视了广大农村。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未来的中国不仅有位居世界前列的GDP增长率和总量,而且会是每一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