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79例,均为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睡眠质量指数检测,观察组采取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PSQI评分(8.62±2.59)分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10.98±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采用PSQI量表联合多导睡眠图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价值参考,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帮助,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 -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门诊失眠症患者影响睡眠与觉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对以失眠为主诉的初诊病人经确诊为失眠症,按姓名、年龄、职业、失眠病程、服用药物、上床时间、主要不适症状、对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等项目作临床调查问卷项目填写,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失眠症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占63.98%;中壮年失眠症患者比例最高;失眠症患者记忆力减退者占80.71%、影响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者占81.82%,服用镇静安眠等类药物对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均有明显影响;晚睡对白昼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临床失眠症患者的防治、康复有其重要意义。
简介: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RhythmSleep-WakeDisorders,CRSWD)是由于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引起的一类睡眠疾病。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导致精神、躯体、社会、职业、教育或其他方面的功能损害。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非24h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和非特殊昼夜节律性睡眠觉醒紊乱。在老年人群中,由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体积和细胞数量减少、夜晚褪黑素分泌减少、外界授时因子暴露减少等共同影响了昼夜节律系统并导致了老年人群的睡眠紊乱,常见类型为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和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时间疗法、光照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对老年人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或许是促进糖尿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治疗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将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简介:2120年,蓝色的地球上满目疮痍,城市陆续沦陷。这场战争,不是来自国与国,而是来自人类与非人类。非人类的祖先是人类早期开发的人工智能。人类在开发人工智能之初,只想让智能科技成为人类的帮手——它的确做到了,在2050年时,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胜任很多工作,如智能教师、智能医生……它们替代很多人类劳动,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人类沉浸在高科技带来的幸福中时,却忽略了人工智能背后潜藏的巨大威胁。当人工智能形成1000亿个人工神经网络时,它们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受人类所控,反而想要成为这个星球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