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早期直肠癌患者50例,将应用EMR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EMR组,将应用ESD治疗的25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整体切除率、术后远期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整体切除率、1年、2年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直肠癌患者应用EMR与ESD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ESD手术相对复杂,时间较长,但能够提升整体切除率,降低远期复发率,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手术费用较高,可依照患者意愿酌情选择不同手术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技术。方法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42例,对患者的术中配合着重于心电图、SpO2、血压、脉搏等的观察与监测;术中穿孔的配合;出血的预防与处理配合。结果4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有4例并发穿孔,38例顺利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论细致周到的术前、术后护理及熟练到位的术中护理配合对于ESD的安全、顺利进行及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选取60例高位肛瘘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超声刀切开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疼痛较轻,2次手术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治疗高位肛瘘直肠黏膜下瘘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止血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手术次数少、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临床直肠扁平癌前期疾病与黏膜内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行直肠ESD患者术前活检资料(均经术前活检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内癌),对ESD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加以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0.3±7.5)min,平均出血量为(50.4±15.3)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5.71%,术中穿孔发生率为14.29%,术中出血发生率为12.86%,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8.57%,经对应处理均好转,且低位直肠穿孔率为8.89%,显著低于高位直肠穿孔率30%,且迟发性出血度出现在低位直肠病变中(P
简介:摘要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多起源于肛管直肠壁内感染如肛窦炎等,也可经淋巴传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形成脓肿。粪便内尖锐异物刺破肛管直肠壁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若干间隙,脓肿也常位于这些间隙内,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黏膜下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皮下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被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等疏松组织包绕,而这些组织被肛提肌、筋膜及肌束分隔成不同的间隙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而在一般情况下,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肛提肌下间隙。2007-2009年我们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高位脓肿配合中医挂线疗法,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手术治疗6l例,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取得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直肠类癌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总结治疗体会。结果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00%。手术时间13~45min,平均手术时间(21.34±5.71)min;1例患者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1例患者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经保守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剥离程度较深,达到肌层,术后出现发热,无颈部、会阴部气肿、腹肌紧张、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积液等症状,经治疗后好转,术后复查时,盆腔、腹部等均未出现肿瘤转移。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菌群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菌群与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癌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菌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菌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t=10.312,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t=13.527,P<0.01)、肠球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t=12.351,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癌患者CM及AM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菌、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t=13.500,P<0.05)、4.89倍(t=10.960,P<0.05)、2.27倍(t=8.242,P<0.05)、1.97倍(t=5.230,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直肠黏膜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菌群改变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该病是一种常见的较为复杂的外科感染,一般是由于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形成。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婴幼儿也时有发生,尤以男性为多见。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等。中医一般称为肛痈,也有其他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瘘。中医认为肛周脓肿多因嗜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肛门破损染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也有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内痔并直肠黏膜脱垂患者实施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外院行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的45例内痔并直肠黏膜脱垂患者(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本院行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的45例内痔并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及创面愈合时间相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4%)比对照组(22.22%)更低(P<0.05)。结论:将经内镜痔上直肠黏膜套扎术用于内痔并直肠黏膜脱垂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缩短患者病情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