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1例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71例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态度、治疗效果、并发症预防、预后效果)、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风险,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易为患者所接受。

  • 标签: 妇科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择取本院妇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行盆腔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均为25例。对这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方案与整体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无下肢深静脉栓患者,常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栓概率为8.0%,P值小于0.05。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而言,给予整体护理方案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整体护理 妇科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栓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2月~2016年02月在我院180例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早期护理干预,18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6例,发病率为3.33%,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早期采用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或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方法进行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率。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妇科盆腔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血管超声检查技术在四肢静脉栓的临床效果研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1日—2016年2月1日期间来我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患者病历做研究分析,选用患者病例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且我院有关血管方面超声检查是由同一个超声医生独立完成的,同时这些病人的传统静脉栓检查也是由同一血管外科医生检查,排除了无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患者中上肢静脉栓30例,下肢静脉栓70例,均经过介入放射科DSA检查确定。用传统血栓检查技术和血管超声检查技术分别对患者查验。结果传统血栓检查结果为上肢血栓16例,准确率53.33%,下肢血栓50例,准确率71.42%,血管超声显示上肢血栓28例,准确率93.33%,下肢血栓68例,准确率97.14%,传统静脉栓检查准确率过低,一旦检查失误,将给患者造成极大隐患,加剧医患关系恶化,超声血管检查则弥补了这一漏洞,其极高的准确率完全超过传统血栓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肢静脉栓的超声检查准确率远远高于传统检查,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血管超声检查 四肢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到2015年12月所收治的进行妇科盆腔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其分为两组,把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组别定义为对照组,把在常规监狱的基础上让患者穿经络弹力袜的祖辈定义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下肢轻度疼痛肿胀,1例出现下肢感觉迟钝;实验组1例出现下肢胀痛感,无过敏等不适症状发生。结论经络弹力袜在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上效果明显,相关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其的应用。

  • 标签: 经络弹力袜 妇科盆腔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预防性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0例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满意率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中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脑血管介入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我院就诊的胃动静脉畸形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患者,通过内镜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完自2007至2011年间,我院就诊的100例胃动脉血管畸形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将患者分为A与B两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我们使用钛夹止血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电凝止血和胃镜下喷洒法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为90.0%,B组患者的成功率为82.0%。A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复发出血率为6%,而B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48%。结论患者的出血程度以及对出血病灶的位置,治疗中采取内镜治疗的方式可以得到准确的确定。通过研究对比表明,钛夹止血法的治疗效果在明显好于电凝止血法和其他药物的治疗。

  • 标签: 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钛夹止血法 电凝止血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栓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栓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栓形成的原因及其临床防治。方法针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并针对术后深静脉栓形成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总结导致深静脉栓形成的原因,并予以深静脉栓形成的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同时予以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在选取的2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发生率为7.14%,分析总结发现导致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等。深静脉栓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开始缓解,治疗后3个月复查,均治愈。结论临床导致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早起予以准确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处理措施,对于患者临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术后深静脉栓的预防。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深静脉栓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临床治疗的20例深静脉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术治疗,并给予所有患者术后护理,分析20例深静脉栓患者的效果。结果经治疗和护理之后,20例患者均得到明显疗效,患者的血栓溶解率为90.00%。结论对深静脉栓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较好。

  • 标签: 深静脉血栓术 术后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门静脉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是指血栓对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管腔造成完全或部分阻塞。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常见于行断流术后,目前根据临床症状以及门静脉检查将门静脉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针对不同类型血栓行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也不同,主要采用TIPS途径行溶栓治疗,对于急性门静脉栓以门静脉溶栓、恢复门静脉供为目的,同时降低肠系膜上静脉栓形成的风险,尽量避免肠道坏死可能性;对于慢性血栓,其主要目的用于再通血管,可给予支架置入,降低门静脉高压所致的各类并发症,如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等,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因此本文就门静脉栓的介入诊疗从发病原因到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经TIPS途径治疗 经皮肝穿途径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栓的预防以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综和护理方式减少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栓,使用日常防御,心理护理,体位干预,药物预防等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栓的形成。结果经临床护理干预后,60例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发生率为3.33%,2例患者经入院深入治疗以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骨科疾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状为下肢深静脉栓,骨科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可减少此病发生率,将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 简介:近日,美国健康医疗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更新了预防医院相关静脉栓(VTE)的指南,提出了最新的临床实践意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文件的目的是协助医院质量提高,缩短临床实践和循证证据的差距,为临床一线人员提供详细的预防指导。对于预防静脉栓,此文件继续强调了危险评估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和临床实践相融合。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提高的框架、照护模式的分析、证据的概述和最佳实践、选择合适的VTE危险评估模式、实施VTE预防条款、评价指标、干预措施的实施和优化,以及持续改进和成果分享。

  • 标签: 医院质量 预防指导 静脉血栓 指南 临床实践 循证证据
  • 简介: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VC)畸形合并静脉栓栓塞症(VTE)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置入滤器5枚,其中2例滤器置于总IVC,2例置于左IVC,1例置于右IVC。术中出现IVC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术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导管溶栓治疗5~12d(平均7d)血栓均完全溶解,滤器留置6—14d后成功取出。无出血、滤器倾斜或移位等并发症。5例患者均获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胃癌复发;其余患者无血栓复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IVC及下肢深静脉流均通畅。结论对于双IVC畸形合并VTE患者,根据血栓部位、双IVC走行及交通血管情况,采用可回收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安全,效果可靠。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双下腔静脉 腔静脉滤器 经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