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L,MIC50为0.5μg/mL,MIC90为1μg/mL,GM值为0.63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L,0.25μg/mL,2μg/mL,0.634μg/m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L,MIC50为0.031μg/mL,MIC90为0.5μg/mL,GM值为0.17μg/m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L,1μg/mL,2μg/mL,1.886μg/m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简介:摘要目的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急、慢性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玫瑰糠疹、红斑角化症等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临床实验法。治疗组770例包括荨麻疹115例,银屑病66例,神经性皮炎65例,结节性痒疹44例,过敏性皮炎67例,急、慢性湿疹349例,玫瑰糠疹44例,红斑角化症20例。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和就近取穴的原则(上肢及上半身皮损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曲池;下肢皮损选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为主)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每周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605例包括荨麻疹122例,银屑病209例,神经性皮炎32例,结节性痒疹44例,过敏性皮炎66例,急、慢性湿疹132例静脉输液硫代硫酸钠注射液0.64g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两组均以各自治疗4-6疗程后观察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770例,总有效率86.75%;对照组605例,总有效率71.74%。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以上皮肤病的疗效确切,优于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注射液。而且穴位给药可发挥针刺样作用、药物循经作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使皮损处加快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手、足癣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致病菌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搔抓习惯、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是引发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主要因素。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治愈的有141例,显效53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2.9%,总有效率为99.6%。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结论在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大多数由于搔抓习惯导致不同部位的致病菌传播,手、足癣均是由致病菌在手部与足部之间的相互传染引起的,是皮肤癣菌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在对其治疗方面,需要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手足癣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并改变患者搔抓习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牛皮癣相关案例的临床观察以及治疗方法和对策急性研究为牛皮癣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牛皮癣患者,对所选择的34个临床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将所选择的34个临床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对于治疗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采用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进行综合性的资源,针对于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结果通过相应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牛皮癣要首先考虑综合性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足癣合并感染患者时使用三黄乌石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足癣合并感染患者共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呋喃西林、醋酸铅的浸泡治疗,观察组接受三黄乌石汤的浸泡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红肿消退时间、痒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结论在足癣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三黄乌石汤的浸泡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相关病症的缓解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TaqMan探针三重荧光PCR检测沙门菌(salmonella,Sa)、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tidis,SE)和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ST)的方法。方法根据沙门菌aceA基因、肠炎沙门菌特异序列(GenBank:AF370707.1)、鼠伤寒沙门菌的STM4599序列(GenBank:AERV01000023.1),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在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FAM、VIC、cy5,建立基于TaqMan探针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菌的方法。结果29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均扩增出aceA基因,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的引物和探针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15株肠炎沙门菌和11株鼠伤寒沙门菌,而其他血清型沙门菌和17株非沙门菌扩增结果阴性。aceA、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的三重荧光PCR扩增效率分别为89%、87%、90%,最低检测浓度分别达到280cfu/ml、260cfu/ml、300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食品中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的特异性检测。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