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tg5)在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狭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及20只Atg5+/-小鼠分为WT假手术组(10只),WT手术组(受体10只,供体10只),Atg5+/-手术组(受体10只,供体10只)。复制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模型。HE染色观察下腔静脉管腔面积,Real-time PCR检测下腔静脉组织中Atg5、LC3 mRNA表达;Westem-Blot检测下腔静脉组织中Atg5、LC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共染明确平滑肌细胞中LC3表达。结果WT小鼠下腔静脉移植4周后出现管腔狭窄[(4.21±0.32)×104 μm2比(1.63±0.15)×104 μum2,P<0.05],Atg5[(0.51±0.17)×10-3比(1.49±0.08)×10-3]、LC3[(1.9±0.4)×10-2比(3.8±0.9)×10-2]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WT小鼠相比,Atg5+/-小鼠下腔静脉移植4周后Atg5[(0.39±0.05)比(0.16±0.08)]、LC3[(2.17±0.46)比(0.78±0.19)]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平滑肌细胞中LC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管腔狭窄明显减轻[(1.63±0.15)×104 μm2比(2.96±0.12)×104 μm2,P<0.05]。结论Atg5下调抑制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吸烟肺腺癌组织中和自噬相关联的基因,并确定吸烟导致肺腺癌的潜在的自噬相关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2个数据集(GSE32863和GSE75037)的基因表达谱,同时下载来自TCGA数据库的吸烟肺腺癌患者的数据集。采用R中的微阵列数据包的线性模型探索来自吸烟的肺腺癌患者的样本与癌旁肺组织之间的差异基因。采用数据库DAVID进行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采用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检索的搜索工具和Cytoscape软件获得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识别关键基因。此外,构建自噬相关基因和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采用Kaplan-Meier分析总生存率。结果在GSE32863数据集确定了71个差异基因,在GSE75037数据集确定了641个差异基因,在TCGA数据集中确定了4 070个差异基因。3个数据集的交集显示了52个差异基因,并选择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采用GO基因功能注释将52个差异基因分为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3个类别,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总共有17个差异基因和自噬相关基因密切关联,其中LYVE1、RGCC、FOSB、ETV4、CDC20与自噬基因关联最为密切。LYVE1、CDC20的表达量在吸烟肺腺癌人群和不吸烟肺腺癌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与肺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P值均<0.05),RGCC、FOSB、ETV4表达量在吸烟肺腺癌人群和不吸烟肺腺癌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确定了LYVE1,CDC20为吸烟肺腺癌患者特异性的自噬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为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构建基于自噬相关基因(ARGs)肺鳞状细胞癌(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分析。方法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4 418个ARGs。从TCGA数据库收集了551例LUS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及临床数据,提取所有ARGs的表达数据,利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的ARGs。对差异表达的ARGs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构建ARGs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根据风险评分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样本的风险评分,以中位数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评分组和低风险评分组。绘制多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风险评分评估模型性能。最后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模型是否具有独立预后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利用外部数据集对其验证。结果初步筛选了50个有预后价值的差异表达的ARGs,以此为基础,利用Cox回归分析构建了由5个ARGs(LAMP2、TUSC1、CDKN1A、ITGB1、RGS19)组成的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中,低风险评分组与高风险评分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2年比2.275年,t=3.23,P<0.001)。风险评分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与LUSC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提示风险评分可作为LUS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与外部数据集交叉验证仍有良好预测效果。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风险评分与年龄、性别和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构建了一个由5个ARGs组成的LUSC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为预测LUS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未来或可与恶性肿瘤分期联合应用于LUSC患者的预后预测。
简介:摘要自噬是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的一个动态过程,维持着细胞内的环境稳定,并为细胞的存活提供良好条件。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ALI)是临床氧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ALI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HALI的发生过程。调控自噬的通路机制众多,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unc-51类自噬激活激酶1(AMPK/ULK1)信号通路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叉头转录因子O1(FoxO1)和Ras三磷酸腺苷酶超家族成员Rab11a参与的信号通路,上述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作为微小RNA-21-5p(miR-21-5p)靶基因在众多疾病中具有调控自噬活性的作用。本文就miR-21-5p靶基因调控自噬的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到有关HALI中miR-21-5p靶基因调控自噬发挥肺保护作用机制的线索,也为后续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噬血细胞综合征同基因遗传表现出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针对所有患儿血液样本实施基因测序,并且对最终结果展开突变位点分析,就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对于本次研究收治的1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7例,总突变为11个。其中1例患儿突变数≥3个;未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5例。对于表现出基因突变的7例患儿,均属于杂合突变类型,未表现出纯合突变的现象。其中表现出错义突变的患儿2例,表现出移码突变的患儿1例。4例患儿表现出子突变的现象。其中以UNC13D突变例数最为显著,共包括4个,并且主要呈现出内含子剪切位点突变的现象。此外,呈现出移码突变以及错义突变的现象。对于7例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以及5例未表现出基因突变的患儿,对应的中位年龄分别为(2.10±0.25)岁以及(2.18±0.33)岁,两组在中位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新生儿,诸多表现出UNC13D突变的现象,基因遗传突变同患儿的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LC3在阿霉素肾病中mRNA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模型组: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12只,予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5 mg/kg,对照组:正常大鼠12只,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8周时,检测两组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LC3的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随着时间延长,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进行性肾功能损害。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LC3 mRNA表达量在第2周时明显增高,随时间延长开始逐渐下降,在第4~8周表达量达到相对稳定高水平,但均低于第2周。模型组在2、4、8周各个时间点的LC3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自噬的活性程度与肾组织损伤程度关系密切,自噬参与肾脏细胞的损伤修复和肾脏疾病的转归,提示通过影响自噬活性来研究和治疗肾脏疾病的一种可能性。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尽管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理解,但国内外临床治疗中脓毒症的病死率仍未见明显改善。近年来,自噬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成为新的医学研究热点。自噬在脓毒症中可能通过清除病原微生物、中和微生物毒素、调节细胞因子释放等机制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并在脓毒症时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及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硫化氢(H2S)可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而发挥作用,如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TOR(PI3K/Akt/mTOR)、肝激酶B1/STE20相关衔接蛋白/小鼠蛋白25(LKB1/STRAD/MO25)和微小RNA-30c(miR-30c)等。本文就H2S通过影响自噬相关基因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对脓毒症肠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探讨H2S介导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在脓毒症肠功能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d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和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取实验(1)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刺激,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2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刺激72 h,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 Ⅱ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小鼠注射7、14、21、28 d背部皮肤菲薄、红润、静脉血管清晰,单纯PBS组从注射14 d起穿刺部位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博来霉素组小鼠注射7 d皮肤红润,穿刺点处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注射14 d,皮肤轻微变白;注射21 d,皮肤明显变白,周围血管不清晰;注射28 d,皮肤变白,周围血管无法辨认。(2)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相近(t=0.79,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明显增加(t=0.50、0.50,P<0.01)。(3)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相似,均可见少量胶原,胶原排列整齐有序,毛囊分布均匀;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胶原数目显著增多,但排列杂乱无序,毛囊数明显减少。(4)注射7、14、21、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t=0.99、0.98、0.50、0.51,0.50、0.50、0.52、0.51,P<0.05或P<0.01)。(5)注射7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PBS组(t=0.93,P<0.05)。注射14、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74、0.70、0.58,0.49、0.51、0.74,P<0.05)和单纯PBS组(t=0.94、0.65、0.65,0.77、0.49、0.51,P<0.05)。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0.50、0.44,P<0.05)和单纯PBS组(t=0.97、0.55,P<0.05),而LC3 Ⅱ的mRNA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51、0.98,P<0.01)。(6)注射7、14、21、28 d,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LC3 Ⅱ的蛋白表达为0.167±0.042、0.122±0.016、0.553±0.078、0.118±0.035,0.120±0.023、0.117±0.061、0.581±0.039、0.159±0.065,0.233±0.027、0.304±0.031、1.020±0.010、0.089±0.045。注射14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86、0.89,P<0.05)和单纯PBS组(t=0.42、0.89, P<0.05)。注射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82、0.45、0.50,0.79、0.51、0.50,P<0.01)。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77、0.54、0.52,0.50、0.51、0.50,P<0.05)。(7)培养72 h,博来霉素组Fb中LC3 Ⅱ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结论博来霉素刺激皮肤纤维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先升高后降低,自噬过程被激活,有望逆转皮肤纤维化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神经科确诊的一例国内首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24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者的文献资料。结果患儿存在运动语言发育落后、智力障碍、冲动易怒、社交障碍等孤独症样表现,面容特殊,生殖器多发畸形。头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脑额叶白质减少,胼胝体发育不良,侧脑室颞角扩大。基因检测发现患儿USP7基因上出现c.992A>G杂合子错义变异,父母亲的该位点均为野生型,经Sanger家系测序验证结果一致。复习文献,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共24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精神、运动、智力、社交等多方面发育落后,特殊面容、婴儿期喂养困难;此外,少见的表型还有惊厥发作、生殖器畸形(小阴茎、隐睾、尿道下裂)、哮喘发作、身材矮小、睡眠障碍、肠道功能异常(便秘、慢性腹泻)、小手、小脚、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方面,患者头核磁共振可表现为白质减少、胼胝体变薄、大脑沟回变浅、脑室扩大等。结论USP7基因杂合突变可以导致单倍体功能不足,引起Hao-Fountain综合征。该病临床表型复杂,与广泛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分析膀胱癌高表达基因BCA7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A7蛋白在122例膀胱癌组织及32例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CA7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BCA7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染色评分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0.001)。122例标本中,32例(26.2%)为BCA7低表达,90例(73.8%)为BCA7高表达。BCA7高表达与膀胱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无关(P均〉0.05)。BCA7低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2.6±2.4)个月,高于BCA7高表达患者的(40.9±2.2)个月(P=0.003)。结论BCA7蛋白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膀胱癌预后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结核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1例结核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7岁,发病时有高热伴全血细胞减少及胸椎椎旁肿物,外周血二代测序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考虑结核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抗结核、控制噬血活动治疗后,病情好转。胸椎椎旁肿物穿刺检测出高序列数结核分枝杆菌,结合抗酸染色诊断为结核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继续给予抗结核等治疗,患者病情持续好转。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可疑感染结核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高效的检测手段,可提高临床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