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循环动脉狭窄的安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90例症状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循环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

  • 标签: 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50例症状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并发症血管痉挛1例,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例,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得到改善,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症状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高效安全的优质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的有效保障。

  • 标签: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下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不良对于患者的预后与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症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将其中存在侧支循环不良的38例列为不良组,侧支循环正常的34例列为正常组,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预后情况。结果:在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正常组患者的Barthel、肌力表达高于不良组,NIHSS与mRS低于不良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不良组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支不良可增加症状动脉狭窄患者卒中患者的预后不佳结果发生,并降低患者的中远期恢复效果。

  • 标签: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脑侧支循环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和后循环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 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循环组92例(68.7%),后循环组42例(31.3%)。后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循环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 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9~1.379;P=0.019]、高血压(OR 4.073,95% CI 1.135~14.616;P=0.031)和糖尿病(OR 2.783,95% CI 1.149~6.738;P=0.023)与后循环sICAS独立相关。结论相对于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后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动脉狭窄引起低灌注时深部白质血脑屏障(BBB)通透的改变情况。方法收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36例无症状的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CT灌注成像(CTP)显示组织中有局部低灌注的患者的CTP影像,在侧脑室体层面及半卵圆中心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图上狭窄侧深部白质的前部(ROIa)、中间(ROIm)、后部(ROIp)及对比剂达峰时间(Tmax)图上狭窄侧深部白质中Tmax看似正常处(ROI1)、Tmax相对延长处(ROI2)、Tmax明显延长处(ROI3),以及其各自对应的健侧镜像区。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ROI间Tmax、血流量(CBF)、容量转移常数(Ktrans)等参数的差异。结果在侧脑室体层面,狭窄侧ROIa、ROIm分别与其各自健侧镜像区比较,Tmax明显延长、CBF明显下降、Ktran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半卵圆中心层面,狭窄侧ROIa、ROIp分别与其各自健侧镜像区比较,Tmax明显延长、CBF明显下降、Ktran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脑室体层面及半卵圆中心层面,狭窄侧ROI2、ROI3分别与其各自健侧镜像区比较,Tmax明显延长、CBF明显下降、Ktran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脑室体层面的狭窄侧,与ROIp比较,ROIa、ROIm的Tmax明显延长、CBF明显下降、Ktran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脑室体层面及半卵圆中心层面的狭窄侧,与ROI1比较,ROI2、ROI3的Tmax明显延长、CBF明显下降、Ktran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动脉狭窄引起低灌注时,低灌注区深部白质的BBB通透会明显增加。

  • 标签: 血脑屏障 通透性 CT灌注成像 脑动脉狭窄 低灌注 脑深部白质
  • 简介: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有种族差异。WASID(theWarfarinvsAspirinforSymptomaticIntracranialDisease)的569例症状颅内动脉疾病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106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18.6%),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血区(72.6%)。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相应供血区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卒中与狭窄率呈线性相关。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1年发作率为18%(13%~24%),2年发作率为19%(14%~25%)。但对有TIA或卒中发生,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发作率则明显下降,1年和2年的卒中发作率分别为6%(4%~10%)和10%(7%~14%)。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透视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低灌注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临床症状且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60例,将全部患者根据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分为PWI正常组(14例)、PWI代偿组(26例)和PWI失代偿组(20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PWI失代偿组认知评分[MMSE评分:(19.35±3.26)分;MoCA评分:(16.06±2.59)分]明显低于PWI正常组[MMSE评分:(26.29±3.12)分;MoCA评分:(24.27±2.85)分]和PWI代偿组[MMSE评分:(23.78±1.77)分;MoCA评分:(20.69±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7、4.134,均P<0.05)。而在各因子分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延迟回忆分项在PWI代偿组[分别为(3.27±0.97)、(1.45±0.73)、(2.47±1.73)分]和PWI失代偿组[分别为(1.96±0.79)、(0.97±0.59)、(1.49±1.38分)]均显著低于PWI正常组[分别为(4.25±1.29)、(2.57±1.24)、(3.57±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71、5.394、4.989,均P<0.05)。PWI失代偿组患者狭窄侧大脑半球萎缩。结论无症状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引起的低灌注与广泛的认知障碍和同侧脑萎缩有关。

  • 标签: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灌注成像评估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2例症状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复发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复发脑卒中)与未复发组(36例:未复发脑卒中),比较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相关评估参数。结果:未复发组患者血流流量(CBF)、血容(CBV)均高于复发组,此外,未复发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低于复发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脑CT灌注成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脑卒中 复发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脂治疗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症状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照组未给予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症状动脉狭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降脂治疗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阿托伐他汀
  • 简介:目的评价破裂循环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100例循环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破裂早期(3d之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37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Ⅳ级24例,Ⅴ级6例。以GO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07个动脉瘤中,显微手术夹闭101个,包裹6个。恢复良好70例;中度病残,生活自理12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Hunt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Ⅳ、Ⅴ级患者的预后(P〈0.01)。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的循环动脉瘤的理想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循环 破裂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采取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3月接诊的60例循环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施以综合护理与日常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100.00%vs.86.6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0%vs.93.33%)(P﹤0.05)。结论对行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前循环 脑动脉瘤 显微手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在常规抗血小板及调脂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成像检查及MoCA量表测评,对于改善无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的灌注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为无症状动脉狭窄的综合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B组)和对照组(A组),B组在A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疗程为12周。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与治疗后2周患者的CT灌注变化值>10%,p<0.05 则判断为优效;MoCA量表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得分)/治疗得分×100%。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CT灌注变化值>10%,p<0.05,MoCA量表评分改善有效率两组对比P<0.05,丁苯酞能改善无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的灌注及认知功能。

  • 标签: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丁苯酞 脑CT灌注成像 MoCA量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与无症状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18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72例和无症状组146例,另随机选择100例脑血管造影检查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5,95%CI:1.816—8.215,P=0.019)、冠心病(OR=4.831,95%CI=2.471—12.908,P=0.007)、高血压(OR=2.375,95%CI=1.178-6.629,P=0.022)、糖尿病(OR=1.723,95%CI=1.117~2.930,P=0.04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966,95%CI=1.218~3.626,P=0.030)均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47.8%vs36.3%,P=0.024)、冠心病(47.1%vs29.5%,P=0.000)、糖尿病(24.3%vs12.3%,P=0.004)、溃疡斑块(19.5%vs10.3%,P=0.015)及对侧颈动脉狭窄(29.8%vs20.5%,P=0.042)5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无症状动脉狭窄患者比较,症状动脉狭窄患者更多合并吸烟、冠心病、糖尿病,影像学检查更多表现为颈动脉溃疡斑块和双侧颈动脉狭窄

  • 标签: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且无冠心病史患者53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狭窄组33例和小血管组20例。大动脉狭窄组又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5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组6例,分别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84.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9%合并冠状动脉狭窄,22.6%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狭窄。大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比例高于小血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很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率,甚至在缺乏显著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13例症状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 简介:颈内动脉狭窄(ICAS)是约30%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在50-79岁人群中,约有4%~8%存在〉50%的颈内动脉狭窄。自然史研究和临床试验均已证实,患者的卒中风险随ICAS严重程度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尤其是当颈动脉直径减小超过80%时。多中心前瞻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的严重ICAS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筛查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此外,在避免非致残卒中方面的益处是否在统计学上超过手术操作的总体成本和风险还不确定。临床医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无症状ICAS患者的治疗决策。只有那些狭窄程度≥80%、病情稳定且预期存活至少5年的无症状ICAS患者才应该考虑进行CEA治疗,而且只能在具备已经证实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3%)的外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实施手术。本文对ICAS的患病率和自然史、CEA治疗无症状ICAS患者的证据、对ICAS进行筛查和监测的作用、评价ICAS的方法以及对执业医师的建议进行概述。

  • 标签: 症状 动脉 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执业医师 CE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症状发作的诱发因素,为预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脑卒中病房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有症状动脉狭窄10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有症状动脉狭窄患者104例,无诱因发作者69例占66.3%,有诱因发作者35例占33.7%。诱发因素归纳为10类,即体位、活动与劳累、情绪、降压、进餐、饮酒、环境嘈杂、洗热水澡、大汗及寒冷刺激。有诱因患者与无诱因患者在性别、年龄、单双侧狭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否吸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者31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15例占48.4%,无饮酒史者73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20例占2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94,P<0.05)。直接因饮酒导致疾病发作者3例占8.6%。结论有症状动脉狭窄患者诱发因素较多,特别是对于饮酒患者,应给予健康宣教,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颈动脉狭窄 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