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莫言、苏童叙述男女关系的故事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关于男女间身体欲望的相互吸引,一种是男女在婚姻中的社会分工所引起的分歧和矛盾,还有一种是两性间的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引发的故事。三种模式相互依存、互为犄角,或单独使用,或交互使用。围绕三种故事模式的展开,根据作者叙述视角的异同,又有三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围观模式,一种为暴力模式,另外一种为贞女模式。
简介:男性对女性进行自由爱情启蒙,是五四前后爱情小说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自由爱情启蒙的产生、失语及启蒙对象的反启蒙,展示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婚姻文化演化、发展的轨迹。自由爱情婚姻规范的寻找和现实性缺失,对此时及以后爱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美国军旅电影不仅仅是我们观察美国对战争、对军事态度的一个窗口,也是反映美国社会性别建构的一面镜子。在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美国军旅电影中,男性话语权并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松动。男性形象被与英雄主义紧密挂钩,而女性形象则被符码化,女性的话语被消声。这既与女性群体在军队中的作用弱于男性有关,也与男权思想对电影人的影响有关。可以说,美国军旅电影距离自觉、自发地为女性立言,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简介:
简介: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生理的差异不影响性别的建构,真正对性别划分起作用的是文化的规范,女性在社会性别体系下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她们通过外在的服饰和容貌的投其所好及内在的精神和道德方面俯首就范,对男性话语表示了认同和迎合,做了文化规范的良民和男性的附庸。
简介:托妮·莫里森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文化、后现代语境、西方文学传统、后殖民语境等多种西方评论热点,以独特的角度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是理解黑人文学、女性文学、美国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经典案例。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给我们研究政治话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揭示隐藏在政治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诠释它们如何建构所谓的"真实",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对政治话语的批判意识的目的。
简介:在二元对立思维的支配下,学者倾向认为,在文化上,包括哲学、修辞学等相关领域,中西二者之间有重大本质上的区别,西方享有对中方的优先地位。运用西方修辞话语机制,分析轴心时期儒家政治话语,发现中西轴心时期的政治话语享有共同的运行机制,而我们观察到的差别仅仅是表象而已。中西政治话语的相同机制的发现,对我们公允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破除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有重要意义。
简介:关于1965年那场兰亭论辨,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给予关注,并写出数篇述评文字。这几篇拙稿,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所涉及,但总体认识上,还是把它视为一场纯粹的学术论争。直到后来发现一些新的有关兰亭论辨之史料,笔者才重新认识到:兰亭论辨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论
简介:关于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文化殖民和语言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二) 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评对文本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解读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
简介: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从政治话语批评隐喻的视角,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中美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类型、分布比例、及产生言语表达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政治话语必定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境。在政治话语中,语言交际、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对话语中隐喻的出现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概念隐喻的应用又隐含着政治意识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目的的实现。
简介:中国史学具有一种男性化的性格,这是不仅由于男性史官的性别前判断,渗透进男性的文化心理密码,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历史观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控制,故而对女性化的男性优伶有所护持和默认,男性优伶在史学中也就脱离了现实的社会性别角色,而在一定的意义上走向了男性化和政治化,它主要体现在讽谏、义烈、献媚、谋逆、伶官等五个方面,折射了男性优伶和史学排场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内在关系,实质上是从相反的角度,共同巩固和稳定社会性别原则.
简介:摘要:政治话语是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外表性中介,为中国特色政治的有效性传播指明方向。信息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进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方式及理念的变革,也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提供新的环境。对此,依据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实践机遇,提出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政治话语的实践路径。
简介: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利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翻译工作不是纯粹的文本信息转换,而是一种复杂的受权力话语影响的产物。政治文献英译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也深受权力话语的影响。
简介:摘 要:本文以布林肯2022年5月26日的对华政策演讲为个案,结合趋近化理论探讨政治话语的合法化构建。研究发现:首先,该政策演讲利用空间趋近化识别出两个对立的组群,通过识解外部实体对话语空间内部的侵袭和危害,取缔对方侵占行为的合法性;其次,在时间趋近化策略上,该演讲通过对比趋近方向可能造成的并存后果,暗中透露自身的立场,抨击外部实体的行为,取缔其行为的合法性;最后,在价值趋近化上,该演讲突显美国政府应对外部威胁的积极态度,强调对国家利益的捍卫,努力增强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从而塑造一个积极的正面形象,为其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合法化依据。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现代话语分析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话语内容不具备权威性、话语引导力偏低以及话语传播的影响,其次从吸收传统话语精华、融入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引导互联网+教育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简介:《世说新语》描绘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动乱时期的一系列人物的言行举止,它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女性话语在《世说新语》所占比重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折射出的女性主体意识耐人寻味。本文将具体阐释《世说新语》女性具有一定话语权力的原因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男权社会女性话语的悲剧性。
简介:摘要:本文对比了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对于古代缠足这一现象不同的研究模式与方向,当今学者在讨论缠足代表着的男女不平等和男性为主的父权社会时,实际是在以当今的道德标准审判以及轻视古代的传统道德标准,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为性吸引而形成的对女性的外在束缚依旧存在,只是外化成了更不容易被人所发现的其他形式。当今女性依旧经历着心理和身体上的“缠足”,只是这一裹脚布在多方势力的包装下,显得更加的隐形。
简介:《蛙》是莫言第一部以生育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大作,它反映了新中国60年的生育政策,政治话语的传播与嬗变都深深地影响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民众和他们的生活,同时政治话语传播渗透的过程中蕴含着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与权力之间的激烈的角斗。新时期权力对人们的控制力度减弱,但是权力日渐和金钱同谋,道德沦丧的当代社会实际上催生了以金钱为主导的新的不平等的权力机制。
简介: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身体伦理建构等方面对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旨在解放人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男性政治话语叙事模式探析——以莫言、苏童小说为例
男性自由爱情启蒙话语的终结
美国军旅电影的男性话语解读
对男性化妆的替代性话语建构
女性读者对男性话语的认同与迎合
《宠儿》中的黑人男性奴隶话语分析
政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兰亭论辨:学术背后的政治话语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中美政治话语的对比
论男性优伶的史学政治气质
浅析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
权力话语对政治文献英译影响刍议
西方对外政治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现代话语分析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世说新语》中女性话语浮出男性文本的缘由及其悲剧性
“隐形的缠足”——男性话语权对女性自我认知的渗透与主宰
政治话语和权力关系:对《蛙》的解读
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